水龍吟(白蓮)原文
仙人掌上芙蓉,涓涓猶濕金盤露。輕妝照水,纖裳玉立,飄搖似舞。
幾度消凝,滿湖煙月,一汀鷗鷺。
記小舟夜悄,波明香遠,渾不見、花開處。
應是浣紗人妒。
褪紅衣、被誰輕誤。
閒情淡雅,冶容清潤,憑嬌待語。
隔浦相逢,偶然傾蓋,似傳心素。
怕湘皋佩解,綠雲十里,捲風西去。
詩詞問答
問:水龍吟(白蓮)的作者是誰?答:張炎
問:水龍吟(白蓮)寫於哪個朝代?答:宋代
問:水龍吟(白蓮)是什麼體裁?答:詞
問:張炎的名句有哪些?答:張炎名句大全
譯文和注釋
譯文
你像仙人掌上的芙蓉,像處在銅鑄的承露盤當中,花上朧滴涓涓,猶如晶瑩的玉露。淡雅的妝束與此朧互相映照,朦朧的月光為你披上了薄薄的衣服。微風吹來,飄飄欲舞。為一睹你的芳容,我徘徊又凝望,曾來此地好幾度,陶醉在滿此煙月籠罩處。看,不遠沙洲上,停滿了鷗鷺。記得我曾在一月夜,駕著小舟悄悄渡河,遠處傳來你的縷縷清香,白紗似的月光照著清澈的朧波。可我全然不見你的開花之處?
大概是浣紗女嫉妒你太過美麗,讓你把紅裝卸下,換成了素裹,以此來減少你的魅力好讓人對你有所輕誤。你神韻淡雅,身姿搖曳清潤。我們隔朧相逢成知己,我那一片真情呵,你似乎也有所領悟,看,你傾斜翠綠的葉蓋,向我傳出了你心中的無限情愫,怕只怕呵,我猶如鄭交甫,接受了神女的玉珮,轉眼曲一切都消失——江妃人杳,玉珮蹤無;也怕呵,怕你潔白的花辨兒,被西風吹去,徒剩下十里綠荷葉,在颯颯秋風裡舞,終於,連這荷葉也一一凋零、飄落。
注釋
朧龍吟:詞牌名,因李白詩有“笛奏龍吟朧”句,故名。又名“小樓連苑”“龍吟曲” 等。一百零二字,上下片皆仄韻。
仙人掌:陝西華山之中峰曰蓮花峰,其東峰日仙人掌。
芙蓉:即荷花。
幾度消凝:猶言幾番開謝。
妒:嫉忌別人之好。
褪:減退。
傾蓋:古人相遇於道,傾蓋而語。
心素:猶言心情。
湘皋:此借用以說荷花解瓣謝落。
綠雲十里:綠,言荷葉顏色。雲,形容葉多。十里,形容廣闊。
卷西風去:言荷葉一到秋時被西風掃盡。
詩文賞析
這是一首以白蓮為題的詞。此詞布局巧妙,章法奇特,匠心獨運,可堪與蔣捷同題材的詞相比翼了。“仙人掌上芙蓉 ,涓涓猶滴金盤露。輕裝照水,纖裳玉立,飄飄似舞。”是對白蓮作總體的概括描寫。
把蓮花比作仙人掌上的芙蓉 ,它還滴著金盤的玉露,借用的是漢武帝承露盤事。落筆把蓮花的整體精神攝起的,跟著具體勾畫:“輕裝”、“纖裳”,為形質; “照水”、“玉立”,為姿態 。配似“飄飄似舞”,使蓮花的形象突現眼前。
“幾度銷凝,滿湖煙月,一汀鷗鷺”隨即換了角度,自身落筆。“銷凝”意為徘徊凝望。幾度排徊在滿湖煙月和一汀鷗鷺之中,為的是要領略這詩的環境中那白蓮的雅韻。“記小舟夜悄,波明香遠,渾不見、花開處。”悄然靜夜之中,駕一葉扁舟,在湖上飄搖。淡白的湖光,遠送的香氣,皆進目鼻之中,那蓮花卻混在波明月白之中了不可見。
這幾句蓮花被置身於若有若無之間。湖光、煙月、小舟、鷗鷺物光人色皆有。如果能夠用丹青畫出,當是一幅絕品。
“應是浣紗人妒。褪紅衣、被誰輕誤。”大抵是浣紗人妒忌美麗,換紅衣裳,穿一件素白的羅衫,以便消減您那動人的魅力。這裡寫白蓮仍是一片迷離之色,輕輕把題目的“白”字反挑出來。
“閒情淡雅,冶姿清潤,憑嬌待語。”白蓮的姿態陡然呈現。“閒情淡雅”一串特寫鏡頭,“淡雅”是寫神魂,“清潤”是說姿態;“憑嬌待語”是擬人化手法,寫出它“若諷若惜,如怨如慕”之情態。“隔浦相逢,偶然傾蓋,似傳心素。”“隔浦”化用白居易的《隔浦蓮曲》句:“隔浦愛紅蓮,昨日看猶在。”“傾蓋”借用“傾蓋而語”的成語。“心素”即心事。這裡又補足了一筆,將上面意思說透。結拍“怕湘皋珮解 ,綠雲十里,卷西風去 ”。從眼前盪開,想到未來。“湘皋珮解”是個典故。鄭交甫遇見江水女神得贈玉珮。這裡的“珮解”是比喻蓮花落瓣。“怕湘皋珮解。”講不久西風吹來,花瓣飄落,如江妃解珮。只剩“綠雲十里”在西風中飛卷罷了。
整首詞,有總寫,有分寫,有遠寫,有近寫,有正寫,有側寫,章法頗可玩味。其中的“小舟夜悄”一段,迷離惝怳;“ 浣紗人妒 ”三句 ,想像幽奇;“憑嬌待語”、“似傳心素”,則人花合詠,也都顯出作者的匠心。
長調詠物,要有整體的布局。或總或分,或實或虛,或探或補,手法頗多,規劃得好,才能下筆。這首詞,總分結合,遠近相宜,章法頗為嚴謹。
標籤:詠物
詩詞推薦
名句推薦
- 濃霧知秋晨氣潤,薄雲遮日午陰涼,不須飛蓋護戎裝。
- 又酒趁哀弦,燈照離席。梨花榆火催寒食。
- 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
- 望時而待之,孰與應時而使之。荀子《荀子·天論》
- 日光寒兮草短,月色苦兮霜白。
- 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班固《漢書·傳·傅常鄭甘陳段傳》
- 桑之未落,其葉沃若。
- 安上在於悅下,為己存乎利人。房玄齡《晉書·列傳·第二十四章》
- 日暮長江里,相邀歸渡頭。儲光羲《江南曲四首》
- 居家戒爭訟,訟則終凶;處世戒多言,言多必失。朱柏廬《朱子家訓·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