詠瀑布
作者:馮雲山 朝代:清代詠瀑布原文
穿天透地不辭勞,到底方知出處高。
溪澗焉能留得住,終須大海作波濤。
詩詞問答
問:詠瀑布的作者是誰?答:馮雲山
問:詠瀑布寫於哪個朝代?答:清代
馮雲山詠瀑布書法欣賞
詩文賞析
此詩由唐宣宗李忱與香嚴閒禪師的聯句點化而來。李忱即帝位之前,因武宗嫉之,曾遁跡為僧。一日與禪師在廬山觀瀑,禪師有意試探李忱心志,提出共作連句而先詠二句曰:“千岩萬壑不辭勞,遠看方知出處高。”李忱應聲續作二句:“溪澗豈能留得住,終歸大海作波濤。”無意之間披露出自己不甘寂寞、思有作為的心懷,後來果踐位做了皇帝。太平天國南王馮雲山借這組聯句,僅改數字,而境界大不相同。首句“穿天透地”象徵推翻清王朝的革命意志,氣魄宏大,遠勝原句。次句改“到底”二字,表明堅持不懈的決心。這兩句還顯示出瀑布的動勢和高度:瀑布從高高的懸崖上凌空傾瀉而下,穿透了天空和地面,化作了一泓深潭,一道溪澗,它作出這一壯舉該要冒多大風險,要付出多少辛勞啊!然而,為了奔赴目的地,它卻勇往直前,奮不顧身,不辭辛勞。瀑布跌落潭底後,從底處抬頭仰望,只見一道寬大的銀練垂落而下,迸珠濺玉,這時,方才更加覺察到它的落差是那樣驚人,他的出處是那樣高峻。末兩句詩,則進一層表現出瀑布非凡的氣魄和志向。瀑布的水漫出深潭,注入潭邊的溪澗,化作了淙淙流淌的溪水,然而,這山中溪澗哪裡能長期挽留住它哩,縱經千迴百折,它也要流進大江長河,匯入浩瀚的大海。“歸”字改作“須”字,隱喻太平軍須農民民眾的“大海”成就偉業,比“歸”字更有深意。作為一位站在歷史潮頭、代表著當時中國農民階級先進思想的革命家,他深信歷史終將肯定自己的行動是“出處高”的,是正義的。平庸安逸的生活豈能束縛他前進的腳步,他終要率領父老弟兄們揭竿而起,衝出山鄉僻壤,匯合成農民起義的大軍,像洶湧的大海的怒濤,翻天覆地,摧毀腐朽的滿清封建王朝!這首詩,文辭流暢,語意雙關,明則句句寫瀑布,實則處處寫自己,充分顯示出這位農民領袖高尚的情操、堅定的信念和雄偉的抱負,氣勢豪放,格調高昂,在歷代詠瀑布詩中,實屬立意高、新、深的上乘之作,即與唐代農民起義領袖黃巢的兩首托物詠志的詩《題菊花》、《菊花》相比,也毫不遜色。
詩詞推薦
名句推薦
- 寄書長不達,況乃未休兵。
- 空床臥聽南窗雨,誰復挑燈夜補衣。賀鑄《半死桐·重過閶門萬事非》
- 白錦無紋香爛漫,玉樹瓊葩堆雪。丘處機《無俗念·靈虛宮梨花詞》
- 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 受人之託,忠人之事馮夢龍《警世通言·卷三十四》
- 冷紅葉葉下塘秋。長與行雲共一舟。
- 清愁詩酒少,寒食雨風多。張鎡《寒食》
- 驚奇喜異者,終無遠大之識;苦節獨行者,要有恆久之操。洪應明《菜根譚·概論》
- 夫禮之初,始諸飲食戴聖《禮記·禮運》
- 良農不為水旱不耕,良賈不為折閱不市。荀子《荀子·修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