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上貽歌者原文
花月樓台近九衢,清歌一曲倒金壺。座中亦有江南客,莫向春風唱鷓鴣。
詩詞問答
問:席上貽歌者的作者是誰?答:鄭谷
問:席上貽歌者寫於哪個朝代?答:唐代
問:席上貽歌者是什麼體裁?答:七絕
問:鄭谷的名句有哪些?答:鄭谷名句大全
譯文和注釋
譯文
明月的清輝照著高樓和盛開的鮮花,街市四通八達。樓上正燈紅酒綠,清唱一曲後,又是一番觥籌交錯。
在這宴會上也有客居北方的南國人,請你不要再唱撩動人鄉思的《鷓鴣曲》了。
注釋
貽:贈給。
九衢:猶言九陌,指都城中的大道。
清歌:清脆的歌聲。
倒:斟酒。
金壺:紋飾華麗的金色酒壺。
鷓鴣:指《鷓鴣曲》。
詩文賞析
古代宴席上,往往要備樂,用歌唱或演奏來勸酒、助興。這首詩從題目看,當是詩人在一次宴席上贈給演唱者的。第一聯“花月樓台近九衢,清歌一曲倒金壺”。九衢,是指都市中四通八達的街道。從下面兩句看,這一都市當在北方,有人以為即指唐代京城長安。清歌,清脆悅耳的歌聲(亦可指沒有伴奏的獨唱)。倒,斟酒。金壺,精緻名貴的酒器。這兩句詩,採用了由遠而近、由外及內、步步引入的手法。請看:天空,一輪明月;地上,萬家燈火;街市上行人車馬來來往往。展現的是一幅繁華都會的景象。接著便是一座高樓的外景,明月的清輝照著高樓,照著它周圍盛開的鮮花。畫外音,是聲聲動人心弦的歌聲。再接下去就是:酒樓上,燈紅酒綠,年輕的歌女在演唱;一曲之後,便是一番斟酒、敬酒、舉杯、言笑……這兩句把時間、地點、環境、宴席、歌者、聽者,乃至歌助酒興的歡悅氣氛都表現出來了。寫得詞簡意豐,有虛有實,既使人有身臨其境之感,又給人以想像的餘地。
不過,更精彩的還在詩的第二聯。歌,愈聽愈動情;酒,愈飲愈有興。結果,歌聲更比酒“醉”人。所以三、四兩句不言酒而單寫歌。而且妙在詩人不是對歌者或歌聲進行描繪,也不是直接抒發對歌聲有怎樣的感受,而是說:“座中亦有江南客,莫向春風唱鷓鴣”。鷓鴣,是指當時流行的《鷓鴣曲》。據說鷓鴣鷓鴣有“飛必南翥”的特性,其鳴聲象是“行不得也哥哥”。《鷓鴣曲》就“效鷓鴣之聲”的,曲調哀婉清怨。為這個曲子所寫的詞,也大多抒發相思別恨的。詩人為什麼未聽《鷓鴣》情已怯了呢?這頗使人尋味。儘管詩人在開頭二句極力描繪了春風夜月、花前酒樓的京國之春,從後二句中自稱“江南客”,就可以見出詩人的思鄉之心,早已被歌聲撩動了。如果這位歌者再唱出他久已熟悉的那首“佳人才唱翠眉低”的《鷓鴣曲》,那就難免“遊子乍聞征袖濕”,終至不能自已了。因而詩人鄭重其事地向歌者請求莫唱《鷓鴣》了。這充分顯示了歌聲具有使人迴腸盪氣的魅力。詩人把此詩贈給歌者,實際上是意味著聽者(詩人)乃是歌者的知音,表現了詩人在向歌者的演唱藝術獻上一顆敬佩之心;而其中又深深地透露出詩人客居異鄉的羈旅之情。當然,他也希望歌者能成為這“心聲”的知音。這就使歌者──聽者、聽者──歌者在感情上得到了交流和融合,取得了深沉感人的藝術效果。
(趙其鈞)
標籤:思鄉
詩詞推薦
名句推薦
- 凡流言、流說、流事、流謀、流譽、流愬,不官而衡至者,君子慎之荀子《荀子·致士》
- 馬蹄濃露,雞聲淡月,寂歷荒村路。張榘《青玉案·被檄出郊題陳氏山居》
- 庭樹不知人去盡,春來還發舊時花。岑參《山房春事二首》
- 千里之行,始於足下。老子《老子·德經·第六十四章》
- 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
- 所謂壹刑者,刑無等級。商鞅《商君書·賞刑》
- 川澤納污,所以成其深;山嶽藏疾,所以就其大。魏徵《隋書·列傳·卷十一》
- 愁與西風應有約,年年同赴清秋。
- 楊柳東風樹,青青夾御河。
- 心體光明,暗室中有青天;念頭暗昧,白日下有厲鬼。洪應明《菜根譚·概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