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教學三步法
文言文教學三步法
國中《語文課程標準》對文言文教學的要求為:“誦讀淺易文言文,能藉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從要求中不難看出,國中文言文教學不僅要引導學生讀通、讀順文言作品,還要對其基本內容有所了解。因此,在文言教學中,讀、譯、理解就是不可或缺的內容。
一、誦讀
在文言文學習中,無論是哪一類文言文,讀是首要環節。誦讀就是要熟讀成誦,在朗讀的基礎上讀熟,直到能背誦。應該說,誦讀是文言文學習最主要也是最常見的方法,如果連讀都不讀,那又怎么談翻譯,怎么談理解。誦讀不僅有助於學生語感的培養,對理解語音、語義和翻譯都有較好的作用。誦讀也是目前國中語文文言文教學中最容易忽視的環節之一。在誦讀的指導過程中,可按以下步驟進行。
第一,教師泛讀或錄音泛讀。這樣做的主要目的是讓學生掌握誦讀中的異讀破讀、重音停頓、節奏韻律、抑揚頓挫的語調等,同時提出誦讀要求。朗讀中首先要注意的是節奏的劃分,如《馬說》中,“不以/千里稱也”“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等句,都是學生常出錯的地方,教師在泛讀的過程中一定要突出節奏劃分,可邊泛讀邊引導學生進行節奏劃分。
第二,學生自讀。學生在教師泛讀的引導下試讀,在掌握節奏劃分的基礎上在讀中揣摩文章的感情基調,並在自讀中理解相關的語音及語義。教學中對學生自讀的要求一般為讀準字音、讀得流暢、語速適當、節奏準確、讀出感情。通常而言,在教學中,學生自讀的時間要占整個誦讀時間的大半。
第三步,重點讀。所謂的重點讀是根據作品內容對某一段或某幾句話進行反覆誦讀。重點讀的目的是讓學生抓住重點,在讀中理解作品的內涵。如《小石潭記》中寫潭上景物“坐潭上,四面竹樹環合,寂寥無人,淒神寒骨,悄愴幽邃”一句就可重點讀,因其中“悄愴幽邃”與前文“心樂之”相互映襯,作者參與改革,失敗被貶,心中憤懣難平,因而悽苦是感情主調,而寄情山水正是為了擺脫這種抑鬱的心情,在樂與憂中才能更好地領悟作者的`心境,也才有“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的升華。同樣,在《岳陽樓記》中對最後一段就應重點讀,最後一段以“嗟夫”領起,在抒情和議論中列舉悲喜兩種情境,襯托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理想境界,發出了“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豪言壯志,可謂悲涼慷慨,一往情深,感人至深。 第四步為背誦。當然我們反對機械性的死記硬背,而提倡在熟讀的基礎上背誦。在背誦過程中,教師要注意在引導學生理解作品內容的基礎而進行,切勿對作品都還沒有理解就開始背誦,造成“讀白眼書”現象發生。
二、翻譯
文言文翻譯是文言文閱讀理解能力的綜合體現,要求學生不僅要掌握實詞的意義,還要對文言虛詞的用法、詞類活用、特殊句式等進行掌握。在教學中,翻譯指導要堅持“忠實原文,保留原貌”的原則,即在翻澤中要做到做到“信、達、雅”。
在翻譯中,常採用“一一對應,字字落實,虛詞不虛”的方法來翻譯常規句子。就國中文言文來看,大多都是較經典和簡單的作品,翻譯中只要才用先定詞,後替換,再連貫的規則,基本能對全文進行疏通。
所謂定詞是將句子中需要翻譯的詞語找出來進行翻譯。如《馬說》中“不以千里稱也”的“稱”為“著稱”,“食之不能盡其材”的“食”通“飼”,“餵”之義,而“材”通“才”,“才能”之意義。替換是將定下的詞語用現代漢語進行替換,最後連詞成句。如《三峽》中“自三峽七百里中,兩岸連山,略無闕處”一句,(心得體會 )其中“自”為“在,從”,“略無”為“完全沒有”,“闕”通“缺”,中斷。”於是連詞成句“在七百里長的三峽中,兩岸都是相連的高山,中間沒有空缺的地方。”
對於虛詞,雖然有些時候不用翻譯,但要引導學生掌握其基本用法。如《馬說》中“不以千里稱也”的“以”為“因為”,而“策之不以其道”的“以”則是“按照”之意。“其真無馬邪”的“其”是為了加強反問語氣。
此外,對重點詞語,需要引導學生單獨掌握。如《三峽》中“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中“白非:如果不是。自:如果。非:不是”。對古今義有區別的也要單獨提出。如《三峽》中“或王命急宣”中“或”古義為“有時”,今義常用於選擇複句的關聯詞,同樣如“至於”“雖”等詞語也要提醒注意。
對於特殊文言句子則採用“增(補)、刪、調、換”的方法進行翻譯一、即對包含詞類活用、特殊句式、修辭手法的句子,這類句子如果完全按照常規句子的翻譯方法翻譯基本上行不通,需要用補、刪、調、換的辦法,來解決。如判斷句中以虛詞配合一定的句式表示的判斷句,如借用“者”、“也”等詞構成的句子“夫戰,勇氣也”,在翻譯時“者,也”就就需刪除而替換為判斷詞“是”。對於省略句則要補充出省略掉的部分,如《曹劌論戰》中“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在翻譯時就要進行增補。被動句則要採用“換”的方法,如《馬說》中“只辱於奴隸人之手”的“於”就可替換為“被”。倒裝句則要採用“調”的方法,如《陋室銘》中“何陋之有”就可譯為“有什麼簡陋的呢?”介賓短語後置的因其它相當於現代漢語的狀語,翻譯時應放在謂語前,如《曹劌論戰》中“戰於長勺”一句。
三、理解
對課文內容的理解要建立在誦讀和句子翻譯的基礎上進行,教學中教師可根據課文內容和教學目標設定相應的問題來作為引導,讓學生在解決問題中把握作品內涵。因學生對文言文的理解或多或少存在一定困難,教學中提倡逐段提問,最後歸納的方式來進行。
以《岳陽樓記》教學為例,對第一段學習後設問“寫重修岳陽樓的背景是什麼?說明了什麼?”來說明滕子京在謫守的逆境中,仍不以己悲,把政事治理得井井有條。第二段學習中則圍繞“銜”和“
吞”二字來套就洞庭湖的景色。但作者並沒有停留在寫景上,接著以“然則”二字迴轉而寫“遷客騷人”的“覽物之情”,於是過渡到第三、四段中,設問“第三、四段描繪了怎樣的情景,遷客騷人為何會有這樣的心情?”來對古仁人之“悲”和“喜”討論,進而為自己那“進”和“退”中“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誓言形成對比,最後再以“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來表現作者曠達的胸襟和偉大的抱負。
一直以來,文言文都是教師和學生感到頭疼的問題,其實,只有善於抓住方法,文言文教學會變得輕鬆起來。學生學文言丈也會變得更加輕鬆。在國中語文的文言文教學中,教師還需在教學方法上不斷總結豐富,最終實現教學效率的提高,學生的發展。
關注字典網微信公眾號:icidian,查詢很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