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多芬傳-貝多芬的作品及其精神-三-重要作品淺釋(6)


五 交響曲
作品第二十一號:《第一交響曲》(in C)一八○○年作.一八○○年四月二日初次演奏.......年輕的貝多芬在引子裡就用了F的不和協弦,與成法背馳.照例這引子是應該肯定本曲的基調的.雖在今日看來,全曲很簡單,只有第三章的Menuet及其三重奏部分較為特別;以Allegro molto vivace奏出來的Menuet實際已等於Scherzo.但當時批評界覺得刺耳的,尤其是管樂器的運用大為推廣.timbale在莫扎特與海頓,只用來產生節奏,貝多芬卻用以加強戲劇情調.利用樂器各別的音色而強調它們的對比,可說是從此奠定的基業.
作品第三十六號:《第二交響曲》(in D)一八○一......一八○二年作.一八○三年四月五日演奏.......製作本曲時,正是貝多芬初次的愛情失敗,耳聾的痛苦開始嚴重地打擊他的時候.然而作品的精力充溢飽滿,全無頹喪之氣.......引子比《第一交響曲》更有氣魄:先由低音樂器演出的主題,逐漸上升,過渡到高音樂器,終於田整個樂隊合奏.這種一步緊一步的手法,以後在《第九交響曲》的開端里簡直達到超人的偉大.......Larghetto顯示清明恬靜.胸境寬廣的意境.Scherzo描寫興奮的對話,一方面是弦樂器,一方面是管樂和敲擊樂器.終局與Rondo相仿,但主題之騷亂,情調之激昂,是與通常流暢的Rondo大相逕庭的.
作品第五十五號:《第三交響曲》(《英雄交響曲》in Eb)一八○三年作.一八○五年四月七日初次演奏.......巨大的迷宮,深密的叢林,劇烈的對照,不但是音樂史上劃時代的建築,回想一下海頓和莫扎特罷.亦且是空前絕後的史詩.可是當心啊,初步的聽眾多容易在無垠的原野中迷路!......控制全局的樂句,實在只是:不問次要的樂句有多少,它的巍峨的影子始終矗立在天空.羅曼.羅蘭把它當做一個生靈,一縷思想,一個意志,一種本能.因為我們不能把英雄的故事過於看得現實,這並非敘事或描寫的音樂.拿破崙也罷,無名英雄也罷,實際只是一個因子,一個象徵.真正的英雄還是貝多芬自己.第一章通篇是他雙重靈魂的決鬥,經過三大回合第一章內的三大段方始獲得一個綜合的結論:鐘鼓齊鳴,號角長嘯,狂熱的民眾拽著英雄歡呼.然而其間的經過是何等曲折:多少次的顛撲與多少次的奮起.多少次的crescendo!這是浪與浪的衝擊,巨人式的戰鬥!發展部分的龐大,是本曲最顯著的特徵,而這龐大與繁雜是適應作者當時的內心富藏的.......第二章,英雄死了!然而英雄的氣息仍留在送葬者的行列間.誰不記得這幽怨而悽惶的主句:
當它在大調上時,淒涼之中還有清明之氣,酷似古希臘的薤露歌.但回到小調上時,變得陰沉,悽厲,激昂,竟是莎士比亞式的悲愴與鬱悶了.輓歌又發展成史詩的格局.最後,在pianssimo的結局中,嗚咽的葬曲在痛苦的深淵內靜默.......Scherzo開始時是遠方隱約的波濤似的聲音,繼而漸漸宏大,繼而又由朦朧的號角通常的三重奏部分吹出無限神秘的調子.......終局是以富有舞曲風味的主題作成的變奏曲,仿佛是獻給歡樂與自由的.但第一章的主句,英雄,重又露面,而死亡也重現了一次:可是勝利之局已定.剩下的只有光榮的結束了.
貝多芬傳-貝多芬的作品及其精神-三-重要作品淺釋(6)_貝多芬傳原文_文學 世界名著0
貝多芬傳-貝多芬的作品及其精神-三-重要作品淺釋(6)_貝多芬傳原文_文學 世界名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