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鞍山
馬鞍山怎么寫好看
歷史字典解釋
①又名戒壇山。在今北京市門頭溝區西南。西山支脈,其山麓有戒壇寺。《明一統志》卷1順天府:馬鞍山“在房山縣北六十里,以形似名。上有龐涓洞”。
②在今河北邢台縣西北。《方輿紀要》卷15邢台縣:“馬鞍山在府西北三十七里。山脊隆起,其南有泉曰金泉,北曰玉泉。”《清一統志·順德府一》:馬鞍山“在邢台縣西北三十八里。山脊隆起,宛似馬鞍, 山腰有洞,可容千餘人”。
③在今山西偏關縣東。《清一統志·寧武府》:馬鞍山“以形似名。明嘉靖四十三年俺答由馬鞍山入老營堡”。
④在今吉林永吉縣西南,屬吉林哈達山脈。清光緒《吉林通志》卷18:馬鞍山在“城(今吉林市)西南七十里。高十里。與磨盤山相連”。
⑤即今吉林九台市東南三十里大頂子山,屬長白山余脈。明《寰宇通志》卷116:馬鞍山“在開原城東北四百里,建州衛東”。《清一統志·吉林一》:馬鞍山“在(吉林)城西北一百二十里,即恩額穆山,周四里”。
⑥在今吉林龍井市西北海蘭河與布爾哈河之間,東迄帽兒山止。為英額嶺東支。清光緒《吉林通志》卷19:馬鞍山在“(琿春)城西北二百六十里”。
⑦在今黑龍江省鐵力市東。民國《黑龍江志稿》卷4:大馬鞍山在“(鐵驪設治)局東七十里,高百餘丈。產人參,多樹木,有熊、羆、虎、豹、貂皮之屬。小馬鞍山,局東六十里。山高二十丈”。
⑧在今江蘇南京市西北。宋《景定建康志》卷17:馬鞍山“在城西北十里,西臨大江,東與石頭城接。高八十五丈,以形似得名”。
⑨又名崑山。在今江蘇崑山市城西北隅。《寰宇記》卷91蘇州長洲縣:馬鞍山“形如馬鞍,因名”。
⑩在今江蘇南通市南狼山之西。《寰宇記》卷130通州靜海縣:馬鞍山“在江海之際”。《清一統志·通州》:馬鞍山,“相傳隋煬帝征高麗,曾牧馬於此。左有沈雁灣,右有藥草灣,西有峭壁曰蓮花崿,極西有通濟閘。元時漕運於此出海”。
(11)在今安徽馬鞍山市西北金家莊港口,隔江與古烏江渡相望。《輿地紀勝》卷18太平州:馬鞍山“在當塗縣西北四十里慈湖港口。有神祠,吳赤烏二年建。《輿地記》雲,慈姥山南有神馬廟是也”。20世紀初,南山及當塗各捷運礦相繼開採,此處為礦石集中外運碼頭,煉鐵高爐又首建於此,為市區興建的發祥地,故建市時以此山為名。
(12)在今安徽廣德縣南,接浙江安吉縣界。《方輿紀要》卷29廣德州:“馬鞍山在州南五十里。山周七十里。顛有大石,其狀如馬鞍。”
(13)在今浙江遂昌縣西北。《新唐書·地理志》處州松陽縣:“有銀, 出馬鞍山。”《方輿紀要》卷94松陽縣:馬鞍山“在縣西四十八里,橫絕松溪之口……元末趙普勝嘗立水寨于山下, 山接遂昌縣界”。
(14)在今浙江台州市黃巖區東北。宋《嘉定赤城志》卷20黃岩縣:馬鞍山“在縣東北五里,以其勢奔迸,脊如馬鞍,故名”。《方輿紀要》卷92黃巖縣:馬鞍山,“元末方國珍以舟師突海門,入洲港犯馬鞍山,泰不華擊之,戰死。嘉靖中,倭賊入犯,官軍敗之於馬鞍山”。即此。
(15)在今福建連江縣東北。《方輿紀要》卷96福州府連江縣:馬鞍山“在縣東北五十里。山勢逶迤,達於海上,有雙巒連聳,狀若馬鞍”。
(16)在今山東蓬萊市南十五里。《方輿紀要》卷36蓬萊縣“密神山”條下:“又南五里有馬鞍山,山東麓兩畔皆深澗,中起石岡,南北通行,謂之天生橋。或謂之馬嶺。”
(17)在今山東淄博市淄川區淄城鎮東四十五里。1942年11月八路軍曾在此英勇抗擊日本侵略軍。今有烈士祠、馬鞍山戰鬥展覽室、抗日烈士紀念碑。
(18)在今河南遂平縣西南。《資治通鑑》:唐元和十二年(817),“李愬遣山河十將董少玢等分兵攻諸柵;其日,少玢下馬鞍山,拔路口柵”。
(19)在今河南舞鋼市中部。《新唐書·李愬傳》:元和中討吳元濟,“攻馬鞍山,下之”。即此。《明一統志》卷30南陽府:馬鞍山“在舞陽縣西南四十里。以形似名”。
(20)在今湖北蒲圻市西二里。雙峰壁立。《清一統志·武昌府一》:馬鞍山“在蒲圻縣治西”。
(21)在今湖北宜昌市西北。《三國志·吳書·陸遜傳》:黃武元年(222),劉備為陸遜所敗,“備升馬鞍山,陳兵自繞。遜督促諸軍四面蹙之,土崩瓦解,死者萬數。”《輿地紀勝》卷73峽州:馬鞍山“在夷陵縣六十里”。
(22)在今湖北長陽土家族自治縣南。民國《湖北通志》卷9長陽縣:馬鞍山“在縣西南三十里。山勢雄峻,逶迤數十里。中峰突起, 自遠望之,形如伏馬”。
(23)一名望楚山。在今湖北襄樊市西南。《宋書·朱脩之傳》:孝武初為雍州刺史,荊州刺史南郡王義宣反,派魯秀擊襄陽,“脩之命斷馬鞍山道,秀不得前,乃退”。
(24)在今湖南岳陽市東北。《方輿紀要》卷77岳州府臨湘縣:“馬鞍山在縣西南二里濱江。以形似名。”
(25)一名馬徑。又作馬鞍岡。在今廣東廣州市區北部。《水經·泿水注》:“裴淵《廣州記》曰,城北有尉佗墓,後有大岡,謂之馬鞍岡。秦時占氣者言,南方有天子氣,始皇發民鑿破此岡,地中出血,今鑿處猶存。”《寰宇記》卷157廣州南海縣:馬鞍山,“《南越志》,始皇朝望氣者雲,南海有五色氣,遂率千人鑿之,以斷山之岡阜,謂之鑿擾,今所鑿形如馬鞍”。《方輿紀要》卷101廣州府南海縣:馬鞍山“一雲馬援嘗駐兵於此, 因名。或謂之馬徑”。
(26)在今廣東湛江市東南硇洲島上。清同治《廣東圖說》卷59吳川縣:“東南海中有硇洲島。……島東南有馬鞍山。二峰突起,形如馬鞍,東、南、北三面海濱,黑石崢嶸,形如蓮瓣,惟西面津前一帶,為海船寄椗之所,西與文昌縣之鋪前墟相望。海船順風一晝夜可達。”
(27)在今香港九龍半島九龍城東北。《清一統志·廣州府》:官富山“東十里有馬鞍山,脈皆出自大帽,禁止東洋”。
(28)在今廣西象州縣東北。《輿地紀勝》卷105象州:馬鞍山“在城東四十里。形如馬鞍”。清鹹豐初,太平軍大敗清軍於此。
(29)在今廣西天等縣西北。《明一統志》卷85向武州:馬鞍山“在州城(今向都鎮)東三里。以形似名”。
(30)在今廣西大新縣東北龍門鎮南。《方輿紀要》卷110萬承州:馬鞍山“在州治南。以形似名”。
(31)在今廣西賓陽縣西。《方輿紀要》卷109賓州:馬鞍山“在州西十五里。以形似名。其相連者有白村岩”。
(32)即古仙奕山。在今廣西柳州市柳江之南,與魚峰山東西對峙。海拔270米,是市區諸峰之首。《清一統志·柳州府》“仙奕山”條引《舊志》稱:“亦名天馬山,高數百丈,於群山之中獨尊。下有楊文廣洞,相傳宋時儂智高幽楊文廣於此。”
(33)在今四川石棉縣西北安順場彝族鄉東南。《清史稿·駱秉璋傳》:同治二年(1863),太平天國翼王石達開率部至紫打地(安順場),紮營於此,“岑承恩夜襲馬鞍山賊營,斷其糧道”。
(34)在今四川仁壽縣西南。《輿地紀勝》卷150隆州:馬鞍山“在仁壽縣西南四里。以形類名。虞太師(虞允文)墓在焉”。
(35)在今四川峨眉山市西南峨眉山純陽殿西北。清道光《峨眉山志》卷2:馬鞍山“在五十三步下,太平橋前”。以在二山中凹處,故名。
(36)在今四川樂山市東南。《輿地紀勝》卷146嘉定府:馬鞍山“在龍游縣東南十二里。望之若馬鞍”。
(37)在今雲南隴川縣北。《方輿紀要》卷119隴川宣撫司:馬鞍山“在司北。山高險。正統七年,王驥討麓川叛賊,進至馬鞍山,破蠻象陣,軍勢大振,徑攻賊巢,賊使別軍自永毛摩泥寨至馬鞍山,潛出我軍後,別將方瑛復擊敗之,於是賊勢益窘。《志》雲, 馬鞍山石罅中流溫泉成河, 熱如沸湯”。
(38)在今雲南會澤縣南。明洪武初東川府建治於此,後尋移治於萬額山南,即今會澤縣治。《方輿紀要》卷73東川軍民府“萬額山”條下:馬鞍山“在府西南十里。舊府治在其北”。
(39)在今貴州思南縣南。《方輿紀要》卷122石阡府苗民司:馬鞍山“在司治(今思南縣南堯民里)東。山形昂聳”。愛必達《黔南識略》卷17石阡府:“馬鞍山在城西南十里, 山勢昂聳, 中凹如馬鞍。”
(40)在今貴州清鎮市東南。《清一統志·安順府》:馬鞍山“一在清鎮縣東南。山腰有白石如雪”。
(41)在今貴州安順市南。《方輿紀要》卷121安順府:馬鞍山在“(寧谷長官)司西十一里。以形似名”。
(42)在今甘肅禮縣北。清光緒《禮縣新志》卷1:馬鞍山在“縣北十五里,下有店鋪,乃往來通衢”。
(43)在今寧夏靈武縣東北。明嘉靖《寧夏新志》卷3靈州守御千戶所:馬鞍山在“州東北五十里。以形似名”。
(1)在山西省偏關縣東。山形如馬鞍,故名。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俺答由馬鞍山入老營堡,即此。(2)在今浙江省台州市黃巖區北。元至正十二年(1352年),方國珍進攻馬鞍山,明嘉靖中官軍擊敗倭寇於馬鞍山,皆此。(3)在安徽省馬鞍山市區西北,北距慈姥山4.5千米。主峰海拔154.2米,山境約2平方千米。山勢為兩峰夾峙,類似馬鞍形狀,故名。傳說西楚霸王項羽被漢王劉邦大敗垓下,退至烏江自刎。亡前托舟人將坐騎烏騅馬渡至江東。馬雖過江,然因思戀主人長嘶不已,翻滾自死,馬鞍落地,化為此山。依山所建城市,亦以“馬鞍山”為名。山石瘦削,姿態美麗。山間有洞,曲折幽深。山麓有大仁寺,明宣德間,三保太監鄭和曾捐經書藏於該寺。(4)在安徽省石台縣縣城東郊,為縣城之左屏障,主峰海拔205米。以形似馬鞍而得。亦有“木棉山”之名。(5)在安徽省廣德縣南部與浙江省安吉縣交界處。北東—南西走向,長約8千米。主峰海拔863米,為廣德最高點。山體由花崗岩構成。岩石裸露,植被稀疏。(6)在河南省舞鋼市中部、嵖岈山西。主峰海拔547.7米。唐元和十二年(817年)李愬討吳元濟,遣董少玢攻占此山。(7)在今湖北省宜昌市西北。三國吳黃武元年(222年),陸遜破劉備軍於夷陵界,劉備退守馬鞍山,即此。(8)又稱楚山、望楚山,在今湖北省襄樊市西南。南朝宋孝建元年(454年)雍州刺史朱修之敗魯秀於此。(9)古稱仙弈山。在廣西壯族自治區柳州市南,與魚峰山東西對峙。海拔270米,為市區諸峰之首。石山古老秀勁,形如馬鞍而得名。在晨霧中似騰空奔馬,有“天馬騰空”之稱。山上有天然形成的“仙人跡”和“棋盤石”遺蹟。半山有洞,洞中有洞,有屏有室,鐘乳石形態各異。唐代起成為遊覽之地,有宋、元、明、清石刻一百餘通,以北宋政和二年(1112年)朱時晦題名最早,靖康元年(1126年)丘允《新開山路記》記載最詳。登山頂瞭望,大小群峰位於足下,柳江玉帶,錦繡河山,一覽無餘。(10)在今廣西壯族自治區象州縣東北。清末太平軍於此大敗清軍。(11)在雲南省隴川縣西北。《明史·雲南土司傳》:正統七年(1442年)王驥擊麓川叛賊,攻進馬鞍山,即此。
詞語分解
- 馬鞍的解釋 一種用包著皮革的木框做成的座位,內塞軟物,形狀做成適合騎者臀部,前後均凸起詳細解釋放在騾馬背上供人騎坐的器具。兩頭高,中間低。《玉台新詠·古詩為焦仲卿妻作》:“舉手拍馬鞍,嗟嘆使心傷。” 唐 杜甫
- 山的字典解釋 山 ā 地面形成的高聳的部分:土山。山崖。山巒。山川。山路。山頭。山明水秀。山雨欲來風滿樓(喻衝突或戰爭爆發之前的緊張氣氛)。 形狀像山的:山牆(人字形房屋兩側的牆壁。亦稱“房山”)。 形容大聲:山響
歷史地名推薦:千步涇
即今上海市松江縣東北二十里茜步涇。清光緒《江蘇全省輿圖》:華亭縣東北有“千步涇”。
關注微信公眾號:icidian,查詢回覆:馬鞍山歷史
猜你喜歡
極天罔地的歷史解釋
謂遍天下。水滸傳第八夾皮溝鎮的歷史解釋
在吉林省樺甸市東南部小司徒上大夫的歷史解釋
官名。西魏恭帝三年置泰亦赤兀惕的歷史解釋
即泰赤烏。載垣的歷史解釋
清宗室。康熙帝第十三孔懷之重的歷史解釋
見兄弟孔懷。況周頤蕙宇文贊的歷史解釋
生卒字乾依,武帝子,六府孔修的歷史解釋
六府古以水火金木土谷王國昌的歷史解釋
生卒膠州高密今屬山東蔡衍的歷史解釋
字孟喜,汝南項今河南乳臭未除的歷史解釋
比喻年幼。二刻拍案驚彭真的歷史解釋
明人,字用實。洪武間為霖的歷史解釋
尚書商書說命上高宗即深藏若虛的歷史解釋
史記老莊申韓列傳良賈江妃的歷史解釋
泛指水中女神。唐杜甫伏虞縣的歷史解釋
隋開皇十八改宣漢縣置確山的歷史解釋
即浮石山。在今河南確何彬然的歷史解釋
明湖廣蘄州人,字文長江西道監察御史的歷史解釋
官名。明清都察院所屬況鐘的歷史解釋
鍾鍾明南昌靖安今屬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