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
中國古代倫理觀念。商代卜辭中作“”(《金璋所藏甲骨卜辭》四六七),象祭祀祖先時有所奉獻。殷高宗即位,“或乃亮陰,三年不言”(《書·無逸》),其子取名“孝己”,均為殷人重視“奉先思孝”(《書·太甲中》)之反映。西周貴族對之加以闡發,認為“追孝”、“享孝”祖先,對之“繼序思不忘”,可祈福長壽,使族類獲福。並將其含義從“事死”擴大到“事生”,凝結為“善事父老”的規範。提出“孝”、“德”相配觀念,以“有孝有德”為四方效法之楷模,為從政之必要條件。西周末年以後,孝的觀念一度動搖,父死“不哀”、母死“不戚”。後經儒家改造和大力提倡,孝又成為封建社會倫理觀念的基礎,儒家著作《孝經》被推崇為“百行之宗,五教之要”(《孝經註疏序》)。
孝字典分解
孝的解釋 孝 xiào 對父母盡心奉養並順從:孝敬。孝廉(a.中國漢代選拔官吏的科目之一,“孝”指孝子;“廉”指廉潔的人;b.中國明、清兩代對舉人的稱呼)。孝道。孝子賢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