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馬山
①在今河北撫寧縣北二十里。《方輿紀要》卷17撫寧縣:天馬山“本名馬頭崖,巉岩突兀,如控馬首於雲霄,三伏常有積雪。隆慶初,蒙古土蠻入犯, 邑人多避兵於此。萬曆中改今名”。
②又名乾山。在今上海市松江縣西北,機山之東。《清一統志·松江府一》:乾山“又以山形似馬,名天馬山。上有浮圖七級,登覽者極江海之觀”。
③在今江西上饒市南。《清一統志·廣信府一》:天馬山“在上饒縣南隔溪一里。勢如奔騎,南來直指縣治。宋趙汝愚建台於其上”。
④即今福建德化縣東南與永春縣交界處的天馬山。《清一統志·永春州》:天馬山“在德化縣東南。兩峰狀如馬鞍,高聳插天”,故名。
⑤在今福建邵武市西北七十里。明《寰宇通志》卷47邵武府山川:天馬山“在邵武縣西,周回五十里,其形如馬”,故名。
⑥在今湖北省保康縣南。《方輿紀要》卷79保康縣:天馬山“在縣南十里。又南五十里曰馬鞍山, 皆高峻”。
⑦在今湖北鄖縣南。《方輿紀要》卷79鄖縣:天馬山“在府南三里,隔江。一名天馬崖”。
⑧在今湖南慈利縣西北。《方輿紀要》卷77九溪衛:天馬山“遠望屹立,鎖斷江流,形如天馬”。
⑨在今湖南寧鄉縣南五十里。《明一統志》卷63長沙府:天馬山“高入雲漢,如馬騰驤”。《方輿紀要》卷80謂“山勢高聳,以形似名”。
⑩又名驃山。在今廣東懷集縣南。《方輿紀要》卷108梧州府懷集縣:天馬山在“縣南五里”。《清一統志·梧州府》:天馬山,“石出湧泉,明萬曆十年鑿石開圳,引水灌田”。
(11)在今廣西天等縣東北。《方輿紀要》卷110鎮遠州:天馬山“在州(治今進遠鄉)西北。又州東南有筆架山,俱高勝”。
(12)在今四川萬源市東。《方輿紀要》卷69太平縣:天馬山“在縣治東。山勢高騫,如天馬然”。民國《萬源縣誌》卷1:天馬山在“治東三里。高於馱山登翠屏,觀之如一馬兀立,縣城之保障也。山頂有七級浮圖,系光緒十二年游擊徐其中募建。……上有連營舊跡,故又名營盤山”。
(13)在今貴州惠水縣西南。《方輿紀要》卷121定番州:天馬山在“州(治今惠水縣)西南七里”。《清一統志·貴陽府》 謂天馬山“在定番州西木瓜司西一里。旁有蓮花洞”。
(14)在今貴州長順縣西南睦化鄉西。《方輿紀要》卷121金築安撫司:天馬山在“(木瓜長官)司西一里。旁有蓮花洞”。
(15)在今貴州平壩縣西。《方輿紀要》卷123平壩衛:“天馬山在城西一里。”清愛必達《黔南識略》卷6安平縣:天馬山“高聳兩峰,狀如天馬”。
(16)在今雲南澂江縣東南十里。《清一統志·澂江府》:天馬山“在河陽縣東南十里。兩山夾護,山形如馬。涉其巔,東見大池江,南望撫仙湖,西連梁王山,北覩湯池,有流泉環繞如帶”。
(17)在今陝西紫陽縣南二里。《清一統志·興安府一》:天馬山“狀如奔馬”。
(1)山名。(1)在河北省撫寧縣城北偏東、洋河水庫南岸。海拔295米。山勢峻峭挺拔。有明代的“天馬山”、“山河一覽”、“天馬行空”、“海天在目”等摩崖石刻,聞名遐邇。明將戚繼光曾在此養息。(2)又稱乾山。在上海市松江區西北。《讀史方輿紀要》:乾山“一名天馬山,以形勢特高聳,出諸山之上雲”。有南北兩峰,主峰海拔99米,為松江最高峰。林木茂盛,風景秀麗。西峰有始建於北宋的護珠塔和古銀杏樹。現重建天馬山景區,修復上峰寺、浴泉眼、三高士(元代楊維楨、錢惟善、陸居仁)墓和二陸(晉文學家陸機、陸雲)草堂等古蹟。(3)在福建省仙遊縣境。因山高路險,壁立千仞,如天馬行空,故名。有天馬、鰲柱、雙兔、海日、天梯等五峰,橫亘5千米。山峰蒼鬱,步步有景。山麓下飛瀑天降,落入鼎湖。湖上方有丹室、龍首、藥槽、雲門、天津、松關等漈。鼎湖左上,山徑傍崖臨澗,絕壁懸空,拾級攀援,取名天梯。上為聚仙橋。天馬山寺為清重建,有清音閣、通明殿、五帝廟、九仙宮等寺宇及小玉橋、擲杯閣、水雲鄉等景致。(2)集鎮名。在上海市松江區西北角。屬佘山鎮。人口1500。鎮以山名。宋成集鎮。原天馬山鎮人民政府駐地。產稻、小麥、棉花、油菜籽等。有採石、水泥製品、耐火材料、除塵器、五金加工等廠。沈磚公路經此。天馬山上有宋建護珠塔。鎮境東半部已闢為上海佘山國家旅遊度假區。
天馬山字典分解
天馬的解釋 (1).駿馬的美稱。《史記·大宛列傳》:“初天子發書《易》,雲‘神馬當從西北來’。得 烏孫 馬好,名曰‘天馬’。及得 大宛 汗血馬,益壯,更名 烏孫 馬曰‘西極
山國語字典 山 shān 地面形成的高聳的部分:土山。山崖。山巒。山川。山路。山頭。山明水秀。山雨欲來風滿樓(喻衝突或戰爭爆發之前的緊張氣氛)。 形狀像山的:山牆(人字形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