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字典網>>歷史字典>>歷史地名>> 山東

山東

古地區名。(1)戰國、秦、漢時代,通稱華山或崤山以東為山東,與漢代“關東”含義相同。戰國時泛指秦以外的六國領土。《史記·秦本紀》:孝公元年(前361),“河山以東強國六”。《漢書·趙充國傳》:“秦漢以來,山東出相,山西出將。”(2)春秋晉國和建都平城時的北魏及五代時的晉國,因居太行山西,故稱太行山以東為山東。《史記·晉世家》:文公四年(前623),“晉兵先下山東”。(3)東晉南朝稱句曲山(茅山)以東三吳(吳郡、吳興、會稽三郡)地區為山東。《南齊書·沈文季傳》:永明三年(485),唐寓之起義,三吳人民多起而回響。次年攻錢塘建立政權,鏇被鎮壓。御史中丞徐孝嗣奏曰:“風聞山東群盜,剽掠列城,雖匪日而殄,要暫乾王略。”(4)金改北宋東東路、京東西路為山東東路、山東西路,兩路轄境相當今山東大部、江蘇廢黃河和淮河以北及安徽蕭縣地,總稱山東。元廢兩路,於其地置山東東西道宣慰司、山東東西道肅政廉訪司等,山東之名不改。明置山東省,歷清、民國至今, 山東遂成為政區名。


古地區名。(1)戰國、秦、漢時代,通稱崤山或華山以東為山東,與當時關東含義相同。一般專指黃河流域,有時也泛指戰國時秦以外的六國領土。(2)春秋晉國、北魏前期、五代晉,以地居太行山西,故稱太行山以東為山東。(3)東晉南朝稱句曲山(茅山)以東三吳(吳郡、吳興、會稽三郡)地區為山東。(4)金改北宋京東東路、京東西路為山東東路、山東西路,兩路轄境相當今山東大部、江蘇廢黃河和淮河以北及安徽蕭縣地,總稱山東。元廢兩路,於其地置山東東西道宣慰司、山東東西道肅政廉訪司等,山東之名不改。明置山東省,歷清、民國至今,山東遂成為政區名。

山東字典分解

山東的解釋 [Shandong province] 中國東部沿海的省,簡稱魯。面積15.3萬平方公里,人口8493 萬(1990),省會濟南。山東工農業總產值居全國前列,經

山的解釋 山 shān 地面形成的高聳的部分:土山。山崖。山巒。山川。山路。山頭。山明水秀。山雨欲來風滿樓(喻衝突或戰爭爆發之前的緊張氣氛)。 形狀像山的:山牆(人字形房

東的解釋 東 (東) dōng 方向,太陽出升的一邊,與“西”相對:東方。東經(本初子午線以東的經度或經線)。東山再起(喻失勢之後,重新恢復地位)。付諸東流。 主人(古代

也學習下:山河堰【歷史地名】

一名柳邊堰。在今陝西勉縣東南。《宋史·河渠志五》:“興元府山河堰灌溉甚廣,世傳為漢蕭何所作。嘉祐中,提舉常平史炤奏上堰法,獲降敕書,刻石堰上。中興以來,戶口凋疏,堰事荒廢,累曾修葺,鏇即決壞。乾道七年,遂委御前諸軍統制吳拱經理,發卒萬人助役,盡修六堰,浚大小渠六十五,復見古蹟,並用水工準法修定。凡溉南鄭、褒城田二十三萬餘畝,昔之瘠薄,今為膏腴。” 又稱柳邊堰。在今陝西省勉縣東褒城,引褒河溉田。始

山東相關歷史字典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