詠草原文
滿目芊芊野渡頭,不知若個解忘憂?細隨綠水侵離館,遠帶斜陽過別洲。金谷園中荒映月,石頭城下碧連秋。
行人悵望王孫去,買斷金釵十二愁。
詩詞問答
問:詠草的作者是誰?答:俞紫芝
問:詠草寫於哪個朝代?答:宋代
問:詠草是什麼體裁?答:七律
俞紫芝詠草書法欣賞
譯文和注釋
譯文
那綠茸茸的野草布滿了野外渡頭,也不知哪棵草真能讓人忘記憂愁?
芳草沿著細流一直鋪到豪門別墅,它追隨著落日延展到遙遠的沙洲。
金谷園中一片荒蕪對著淒涼月色;石頭城下孤清冷漠接待蕭瑟深秋。
過往行人依稀記得石崇身亡勢敗,招致墜樓香殞金釵折毀抱恨悠悠。
注釋
芊芊:也作“千千”、“仟仟”、“阡阡”。形容草木茂盛、蔥綠的樣子。
若個:哪個。
離館:即別館、別墅。這裡指西晉石崇官荊州刺史時,以劫掠客商致巨富所建的豪宅。
別洲:荒遠沙洲。
金谷園:晉代石崇的別墅,園中財產豐積,屋宇宏麗,極盡奢華。
石頭城:即金陵(今南京),東吳、東晉、宋、齊、梁、陳六朝均設都城於此。金粉膏澤,豪華相繼。
王孫:古代貴族的別稱。這裡指石崇。
買斷:招致來的意思。金釵十二:指美女,此處指石崇愛妾綠珠,綠珠美而艷,善吹笛。趙王司馬倫派孫秀殺石崇,欲奪其愛妾綠珠,綠珠不從,墜樓身亡。《古樂府》有“頭上金釵十二行”之句,明代田藝蘅《留青日札》說古人發高,故能插金釵六雙。
詩文賞析
這首詩名為詠草,而實非詠草,只是借草抒情,構思奇特,別有風味。
古代詩人多以草寫別情,訴離憂,白居易的“萋萋滿別情”,就是一個典型。
此詩首聯出句似乎是韋應物《滁州西澗》頭尾兩句的合成:“獨憐幽草澗邊生”,“野渡無人舟自橫”。面對這一境界,詩人提出不知誰懂得忘憂這個奇怪的問題,但似乎沒回答,其實不用回答,就是“草”。
頷聯和“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的意思相似,但比白居易這兩句寫得好,“綠水”和“斜陽”,不但更具體,而且更富鮮明的形象;“隨”和“帶”這兩個動詞也比“侵”和“接”好,更富擬人的韻味,更富動感。
頸聯逆轉,賦予“草”以異樣的情味:金谷園中“流水無情草自春”,是否也在“可憐金谷墜樓人”?石頭城下“但寒煙衰草凝綠”,是否也是“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這裡,“草”則有“國破家亡欲何之”的無窮惆悵。草,有著頑強的生命力,它“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而逝去的人,破亡的國,卻不能重生再造。
尾聯結情。詩人悵望“王孫游兮不歸,春草生兮萋萋”,遙想富甲一代的石崇早已“灰飛煙滅”,絕代佳人綠珠早已“花落人亡兩不知”,“人生一世,草木一秋”的無窮感慨不由湧上心頭。可再往深處想,人還不如草,什麼功名利祿,什麼榮華富貴,是統統都可以拋棄的。想到這,詩人的心漸漸平靜了。
詩詞推薦
名句推薦
- 心以啟智,智以啟財,財以啟眾,眾以啟賢,賢之有啟,以王天下。姜子牙《六韜·武韜·三疑》
- 芳菲歇去何須恨,夏木陰陰正可人。
- 南北山頭多墓田,清明祭掃各紛然。高翥《清明日對酒》
- 桃李春風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燈。
- 人去鞦韆閒掛月,馬停楊柳倦嘶風。吳文英《望江南·三月暮》
- 以身教者從,以言教者訟。范曄《後漢書·列傳·第五鍾離宋寒列傳》
- 遊說萬乘苦不早,著鞭跨馬涉遠道。
- 過份求福,適以速禍;安分遠禍,將自得福。陳繼儒《小窗幽記·集靈篇》
- 群雞正亂叫,客至雞鬥爭。
- 鵝湖山下稻粱肥,豚柵雞棲半掩扉。王駕《社日》
![詠草原文_詠草的賞析_古詩文](/img/7/d01/nBnau4Wa4lWZ3dHZj9ycldWYtl2Lt92YucmbhdnbhlGZpNmLt9yL6MHc0RHa.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