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術

作者:蘇洵 朝代:宋代

心術原文

為將之道,當先治心。泰山崩於前而色不變,麋鹿興於左而目不瞬,然後可以制利害,可以待敵。

凡兵上義;不義,雖利勿動。非一動之為利害,而他日將有所不可措手足也。夫惟義可以怒士,士以義怒,可與百戰。

凡戰之道,未戰養其財,將戰養其力,既戰養其氣,既勝養其心。謹烽燧,嚴斥堠,使耕者無所顧忌,所以養其財;豐犒而優遊之,所以養其力;小勝益急,小挫益厲,所以養其氣;用人不盡其所欲為,所以養其心。故士常蓄其怒、懷其欲而不盡。怒不盡則有餘勇,欲不盡則有餘貪。故雖並天下,而士不厭兵,此黃帝之所以七十戰而兵不殆也。不養其心,一戰而勝,不可用矣。

凡將欲智而嚴,凡士欲愚。智則不可測,嚴則不可犯,故士皆委己而聽命,夫安得不愚?夫惟士愚,而後可與之皆死。

凡兵之動,知敵之主,知敵之將,而後可以動於險。鄧艾縋兵於蜀中,非劉禪之庸,則百萬之師可以坐縛,彼固有所侮而動也。故古之賢將,能以兵嘗敵,而又以敵自嘗,故去就可以決。

凡主將之道,知理而後可以舉兵,知勢而後可以加兵,知節而後可以用兵。知理則不屈,知勢則不沮,知節則不窮。見小利不動,見小患不避,小利小患,不足以辱吾技也,夫然後有以支大利大患。夫惟養技而自愛者,無敵於天下。故一忍可以支百勇,一靜可以制百動。

兵有長短,敵我一也。敢問:“吾之所長,吾出而用之,彼將不與吾校;吾之所短,吾蔽而置之,彼將強與吾角,奈何?”曰:“吾之所短,吾抗而暴之,使之疑而卻;吾之所長,吾陰而養之,使之狎而墮其中。此用長短之術也。”

善用兵者,使之無所顧,有所恃。無所顧,則知死之不足惜;有所恃,則知不至於必敗。尺箠當猛虎,奮呼而操擊;徒手遇蜥蜴,變色而卻步,人之情也。知此者,可以將矣。袒裼而案劍,則烏獲不敢逼;冠胄衣甲,據兵而寢,則童子彎弓殺之矣。故善用兵者以形固。夫能以形固,則力有餘矣。

詩詞問答

問:心術的作者是誰?答:蘇洵
問:心術寫於哪個朝代?答:宋代
問:心術是什麼體裁?答:文言文

譯文和注釋

譯文
  作為將領的原則,應當首先修養心性。必須做到泰山在眼前崩塌而面不改色,麋鹿在身邊奔突而不眨眼睛,然後才能夠控制利害因素,才可以對付敵人。

軍事崇尚正義。如果不合乎正義,即使有利可圖也不要行動。並非一動就有危害,而是因為後來將有不能應付的事情發生。只有正義能夠激憤士氣,用正義激憤士氣,就可以投入一切戰鬥。

作戰的措施大致是:當戰爭尚未發生的時候,要積蓄財力;當戰爭即將發生的時候,要培養戰鬥力;當戰爭已經打起來的時候,要培養士氣;當戰爭已經取得勝利的時候,就要修養心性。小心謹慎地設定報警的烽火,嚴格認真地在邊境巡邏放哨,使農民無所顧忌,安心耕種,這就是積蓄財力的做法。用豐盛的酒食等物慰勞戰士,讓他們悠閒自在,養精蓄銳,這就是培養戰鬥力的做法。取得小的勝利,要使戰士感到更加緊迫;受到小的挫折,要讓戰士得到更大的激勵,這就是培養士氣的做法。使用戰士要注意不讓他們完全實現自己的欲望,這就是修養心性的做法。所以戰士們常常積蓄著怒氣,心中懷有欲望卻不能完全實現。怒氣沒有消除乾淨就有餘勇可賈,欲望沒有完全實現就將繼續追求,所以即使吞併了天下,戰士也不厭惡打仗。這就是黃帝的軍隊經歷了七十次戰鬥也不懈怠的原因。如果不修養心性,戰士們打了一次勝仗後就不能繼續作戰了。

將領要聰明而嚴厲,戰士要愚昧。聰明就不可預測,嚴厲就不可冒犯,所以戰士們都把自身完全交付出來聽從命令,怎么能不愚昧呢?惟其戰士愚昧,然後才能跟他們一道捨生忘死。

大凡出動軍隊,要了解敵方的君主,了解敵方的將領,然後才能夠在危險的地方出兵。魏將鄧艾率兵伐蜀漢,從陰平小道行無人之地七百餘里,用繩子拴著士兵從山上墜下深谷,如果不是蜀漢後主劉禪昏庸無能,那么百萬大軍也可以坐而捆綁擒獲。鄧艾本來就對劉禪輕慢,所以才出兵於危險之地。因此,古代的良將,能用大軍去試探敵人的強弱、虛實,同時也用敵人的反應來衡量自己,這樣就可以決定行動方針了。

作為主將的原則是:明白道理然後可以出兵,了解形勢然後可以增兵,懂得節制然後可以用兵。明白道理就不會屈服,了解形勢就不會喪氣,懂得節制就不會困窘。見了小利益不輕舉妄動,遇上小禍難不迴避。小利益、小禍難不值得辱沒我的本領,然後才能夠應付大利益、大禍難。只有善於蓄養本領又愛惜自己軍隊的人,才無敵於天下。所以一忍可以抵禦百勇,一靜可以控制百動。

軍隊自有長處和短處,無論敵我都如此。請問:我方的長處,我拿出來運用,敵人卻不與我較量;我方的短處,我隱蔽起來,敵人卻竭力與我對抗,怎么辦呢?回答道:我方的短處,我故意顯露出來,使敵人心生疑慮而退卻;我方的長處,我暗中隱蔽起來,使敵人輕慢而陷人圈套。這就是靈活運用自己的長處和短處的方法。

善於用兵打仗的人,要使戰士們沒有什麼顧忌但有所依靠。戰士們沒有什麼顧忌,就知道犧牲了也不值得可惜;有所依靠,就知道不至於一定失敗。手握一尺長的鞭子,面對著猛虎,敢於奮力吶喊而揮鞭打擊;空著手遇上了蜥蜴,也會嚇得面容變色連連後退,這是人之常情。懂得這個道理,就可以帶兵了。假如赤身露臂但手握著劍,那大力士烏獲也不敢逼近;要是頭戴著盔,身穿鎧甲,靠著武器而睡覺,那小童也敢彎弓射殺了。所以善於用兵打仗的人,利用各種條件來鞏固自己;能夠利用各種條件來鞏固自己,那就威力無窮了。

注釋
治心:指鍛鍊培養軍事上的膽略、意志和吃苦的精神等。
麋:麋鹿,鹿類的一種。
左:附近。
瞬:眨眼。
制:掌握
上:通“尚”,崇尚。
怒:激發
烽燧:即烽火,古代邊防報警的信號。白天放煙叫“烽”,夜間燃火叫“燧”。
斥堠:古代用來瞭望敵情的土堡,這裡指放哨、瞭望。
犒:犒賞,舊指用酒食或財物慰勞將士。
優遊:閒暇自得的樣子。
挫:挫折,這裡指打了敗仗。
厲:激勵。並天下:兼併天下。
黃帝:傳說中我國中原各族的共同祖先。相傳曾在戰爭中多次取勝,打敗了炎帝、蚩尤,成為部落聯盟的領袖。
殆:通“怠”,懈怠。
智:有智慧。
嚴:有威嚴。
欲:應該。
委:交付。
鄧艾縋兵於蜀中:鄧艾,三國時魏國的將領,魏元帝景元四年(263年),他率兵從一條艱險的山路進攻蜀漢,山高谷深,士兵都用繩子繫著放下山去,鄧艾自己也用氈布裹著身體,滑下山去。縋,系在繩子上放下去。
劉禪:三國時蜀後主,小名阿斗,劉備之子,公元223年至263年在位。
侮:輕視、輕侮。
嘗:試探,檢驗。
節:節制。
沮:沮喪。
辱:玷污。
技:本領。
支:經得起,對付得了。
校:較量。
角:角斗。
抗:高,引申為突出地。
暴:顯露。卻:退。
狎:輕忽。
墮:落。
蜥蜴:一種爬行動物,形似壁虎,俗稱“四腳蛇”。
袒裼:脫衣露體。
烏獲:戰國時秦國的大力士,相傳能力舉千鈞。
冠胄衣甲:戴著頭盔,穿著鎧甲。胄,盔。冠、衣,都用作動詞。
據兵:靠著兵器。
以形固:指利用各種有利形勢來鞏固自己。以,憑藉,利用。形,各種有利的形式和條件。固,鞏固。

詩文賞析

本文是《權書》(蘇洵的一組策論,共十篇)中的一篇,逐節論述用兵的方法,分治心、尚義、養士、智愚、料敵、審勢、出奇、守備等八個方面,而以治心(即將帥的思想與軍事素養)為核心,所以標題叫“心術”。其中包含著一些樸素的辯證法觀點,但也有諸如“懷其欲而不盡”、“士欲愚”之類的封建權術。全篇段落分明,井井有條。

標籤:古文觀止議論

詩詞推薦

  • 書洛陽名園記後

    李格非宋代〕洛陽處天下之中,挾崤澠之阻,當秦隴之襟喉,而趙魏之走集,蓋四方必爭之地也。天下當無事則已,有事,則洛
  • 書林逋詩後

    蘇軾宋代〕吳儂生長湖山曲,呼吸湖光飲山淥。不論世外隱君子,傭兒販婦皆冰玉。先生可是絕俗人,神清骨冷無由俗。我不
  • 楚歸晉知罃

    左丘明先秦〕晉人歸楚公子谷臣,與連尹襄老之屍於楚,以求知罃。於是荀首佐中軍矣,故楚人許之。  王送知罃,曰:“子
  • 阿房宮賦

    杜牧唐代〕六王畢,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壓三百餘里,隔離天日。驪山北構而西折,直走鹹陽。二川溶溶,流入宮牆
  • 論詩五首·其一

    趙翼清代〕滿眼生機轉化鈞,天工人巧日爭新。預支五百年新意,到了千年又覺陳。
    心術原文_心術的賞析_古詩文
  • 豐樂亭記

    歐陽修宋代〕修既治滁之明年,夏,始飲滁水而甘。問諸滁人,得於州南百步之遠。其上則豐山,聳然而特立;下則幽谷,窈然
  • 小石城山記

    柳宗元唐代〕自西山道口徑北,逾黃茅嶺而下,有二道:其一西出,尋之無所得;其一少北而東,不過四十丈,土斷而川分,有
  • 泰州海陵縣主簿許君墓志銘

    王安石宋代〕君諱平,字秉之,姓許氏。余嘗譜其世家,所謂今泰州海陵縣主簿者也。君既與兄元相友愛稱天下,而自少卓犖不
  • 外戚世家序

    司馬遷兩漢〕自古受命帝王及繼體守文之君,非獨內德茂也,蓋亦有外戚之助焉。夏之興也以塗山,而桀之放也以末喜。殷之興
  • 青霞先生文集序

    茅坤明代〕青霞沈君,由錦衣經歷上書詆宰執,宰執深疾之。方力構其罪,賴明天子仁聖,特薄其譴,徙之塞上。當是時,君
  • 太史公自序

    司馬遷兩漢〕太史公曰:“先人有言:‘自周公卒五百歲而有孔子。孔子卒後至於今五百歲,有能紹明世、正《易傳》,繼《春
  • 清平樂·瓜洲渡口

    李好古宋代〕瓜州渡口。恰恰城如斗。亂絮飛錢迎馬首。也學玉關榆柳。面前直控金山。極知形勝東南。更願諸公著意,休教忘
    心術原文_心術的賞析_古詩文
  • 晁錯論

    蘇軾宋代〕天下之患,最不可為者,名為治平無事,而其實有不測之憂。坐觀其變,而不為之所,則恐至於不可救;起而強為
  • 象祠記

    王守仁明代〕靈、博之山,有象祠焉。其下諸苗夷之居者,鹹神而祠之。宣慰安君,因諸苗夷之請,新其祠屋,而請記於予。予
  • 觸龍說趙太后

    劉向先秦〕趙太后新用事,秦急攻之。趙氏求救於齊,齊曰:“必以長安君為質,兵乃出。”太后不肯,大臣強諫。太后明謂
  • 答司馬諫議書

    王安石宋代〕某啟:昨日蒙教,竊以為與君實游處相好之日久,而議事每不合,所操之術多異故也。雖欲強聒,終必不蒙見察,
  • 伶官傳序

    歐陽修宋代〕嗚呼!盛衰之理,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原莊宗之所以得天下,與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世言晉王之
  • 管晏列傳

    司馬遷兩漢〕管仲夷吾者,潁上人也。少時常與鮑叔牙游,鮑叔知其賢。管仲貧困,常欺鮑叔,鮑叔終善遇之,不以為言。已而
  • 沁園春·孤館燈青

    蘇軾宋代〕孤館燈青,野店雞號,旅枕夢殘。漸月華收練,晨霜耿耿,雲山摛錦,朝露清清。世路無窮,勞生有限,似此區區
  • 駁復仇議

    柳宗元唐代〕臣伏見天后時,有同州下邽人徐元慶者,父爽為縣吏趙師韞所殺,卒能手刃父仇,束身歸罪。當時諫臣陳子昂建議
心術原文_心術的賞析_古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