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垂釣原文
蓬頭稚子學垂綸,側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問遙招手,怕得魚驚不應人。
詩詞問答
問:小兒垂釣的作者是誰?答:胡令能
問:小兒垂釣寫於哪個朝代?答:唐代
問:小兒垂釣是什麼體裁?答:七絕
胡令能小兒垂釣書法欣賞
譯文和注釋
譯文
一個頭髮蓬亂、面孔青嫩的小孩在河邊學釣魚,側身坐在青苔上綠草遮映著他的身影。
聽到有過路的人問路遠遠地擺了擺手,不敢回應路人生怕驚動了魚兒。
注釋
蓬頭:形容小孩可愛。
稚子:年齡小的、懵懂的孩子。
垂綸:釣魚。
綸:釣魚用的絲線。
莓:一種野草。
苔:苔蘚植物。
映:遮映。
借問:向人打聽。
魚驚:魚兒受到驚嚇。
應:回應,答應,理睬。
詩文賞析
《小兒垂釣》是一首以兒童生活為題材的詩作,詩寫一“蓬頭稚子”學釣魚,“側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向小兒招手,想借問打聽一些事情,那小兒卻“怕得魚驚不應人”(怕驚了魚而不置一詞),真是活靈活現、惟妙惟肖,形神兼備,意趣盎然。其藝術成就絲毫不亞於杜牧著名的《清明》一詩。
此詩分垂釣和問路兩層,第一、二句重在寫垂釣(形),第三、四句重在問路(傳神)。
第一、二句,稚子,小孩也。“蓬頭”寫其外貌,突出了小孩的幼稚頑皮,天真可愛。“綸”是釣絲,“垂綸”即題目中的“垂釣”,也就是釣魚。詩人對這垂釣小兒的形貌不加粉飾,直寫出山野孩子頭髮蓬亂的本來面目,使人覺得自然可愛與真實可信。“學”是這首詩的詩眼。這個小孩子初學釣魚,所以特別小心。在垂釣時,“側坐”姿態,草映其身,行為情景,如在眼前。“側坐”帶有隨意坐下的意思。側坐,而非穩坐,正與小兒初學此道的心境相吻合。這也可以想見小兒不拘形跡地專心致志於釣魚的情景。“莓苔”,泛指貼著地面生長在陰濕地方的低等植物,從“莓苔”不僅可以知道小兒選擇釣魚的地方是在陽光罕見人跡罕到的所在,更是一個魚不受驚、人不暴曬的頗為理想的釣魚去處,為後文所說“怕得魚驚不應人”做了鋪墊。“草映身”,也不只是在為小兒畫像,它在結構上,對於下句的“路人借問”還有著直接的承接關係──路人之向小兒打問,就因為看得見小兒。
後兩句中“遙招手”的主語還是小兒。當路人問道,小兒害怕應答驚魚,從老遠招手而不回答。這是從動作和心理方面來刻劃小孩,有心計,有韜略,機警聰明。小兒之所以要以動作來代替答話,是害怕把魚驚散。小兒的動作是“遙招手”,說明小兒對路人的問話並非漠不關心。小兒在“招手”以後,又怎樣向“路人”低聲耳語,那是讀者想像中的事,詩人再沒有交代的必要,所以,在說明了“遙招手”的原因以後,詩作也就戛然而止。
在唐詩中,寫兒童的題材比較少,因而顯得可貴。這首七絕寫小兒垂釣別有情趣。詩中沒有絢麗的色彩,沒有刻意的雕飾,就似一枝清麗的出水芙蓉,在平淡淺易的敘述中透露出幾分純真、無限童趣和一些專注。 此詩不失為一篇情景交融、形神兼備的描寫兒童的佳作。
標籤:兒童,小學生必背古詩70首
詩詞推薦
兩小兒辯日 / 兩小兒辯鬥
列禦寇〔先秦〕孔子東遊,見兩小兒辯鬥,問其故。(辯鬥 一作:辯日)一兒曰:“我以日始出時去人近,而日中時遠也。”
名句推薦
- 興,百姓苦;亡,百姓苦!張養浩《山坡羊·潼關懷古》
- 離一切諸相則名諸佛。鳩摩羅什譯《金剛經·離相寂滅》
- 數點雨聲風約住,朦朧淡月雲來去李冠《蝶戀花·春暮》
- 垂下簾櫳。雙燕歸來細雨中。
- 倚杖柴門外,臨風聽暮蟬。
- 試問嶺南應不好,卻道:此心安處是吾鄉。蘇軾《少年游·南海歸贈王定國侍人寓娘》
- 玉門山嶂幾千重,山北山南總是烽。
- 任是春風吹不展。困倚危樓。秦觀《減字木蘭花·天涯舊恨》
- 睡起莞然成獨笑,數聲漁笛在滄浪。蔡確《夏日登車蓋亭》
- 誰謂含愁獨不見,更教明月照流黃。沈佺期《古意呈補闕喬知之 / 古意 / 獨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