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施 / 詠薴蘿山原文
西施越溪女,出自薴蘿山。秀色掩今古,荷花羞玉顏。
浣紗弄碧水,自與清波閒。
皓齒信難開,沉吟碧雲間。
勾踐徵絕艷,揚蛾入吳關。
提攜館娃宮,杳渺詎可攀。
一破夫差國,千秋竟不還。
詩詞問答
問:西施 / 詠薴蘿山的作者是誰?答:李白
問:西施 / 詠薴蘿山寫於哪個朝代?答:唐代
問:西施 / 詠薴蘿山是什麼體裁?答:五古
問:李白的名句有哪些?答:李白名句大全
李白西施 / 詠薴蘿山書法欣賞
譯文和注釋
譯文
西施是越國溪邊的一個女子,出身自薴蘿山。
她的魅力過去今天都在流傳,荷花見了她也會害羞。
她在溪邊浣紗的時候撥動綠水,自在的像清波一樣悠閒。
確實很少能見她笑起來露出潔白的牙齒,一直像在碧雲間沉吟。
越王勾踐徵集全國絕色,西施揚起娥眉就到吳國去了。
她深受吳王寵愛,被安置在館娃宮裡,渺茫不可覲見。
等到吳國被打敗之後,竟然千年也沒有回來。
注釋
薴蘿山:是位於浙江諸暨的西施的出生地。山上有紅粉石,相傳西施妝畢將煙脂水潑於石上,天長日久,石頭變成紅色。
西施廟:位於浣紗溪西岸施家渡村,坐西朝東,面對薴蘿山。相傳,這座廟原是薴蘿村中的西施宅,後鄉人為紀念西施,改為西子祠。南宋淳熙年間,西施受封為薴蘿鄉48村的土穀神,改稱娘娘廟。西施廟主體建築現拆建為臨浦鎮通濟中心學校,僅存余屋數間。西施廟門額為石刻陽文,是清光緒二年四月重修廟宇時的遺物,今尚存。
浣紗溪:傍依薴蘿山,屬西小江古道。相傳,西施父親以賣柴為業,家境貧寒。西施自幼勤勞善織,常常幫助母親在溪邊浣紗。范蠡尋訪越中美人時,正是在這溪邊發現了浣紗的西施。唐代范攄《雲溪友議》一文載:王軒游西小江,泊舟薴蘿山際,感國色埋塵,愴然題西施石曰:“嶺上青峰秀,江邊細草青;今逢浣紗石,不見浣紗人。”
西施洗腳潭:在薴蘿山西麓。相傳,西施未離故里時,常在這裡洗腳沐浴,現已淤積為農田,稱西施畈。
范蠡庵:俗稱“日思庵”,位於臨浦鎮施家渡村柴灣浣紗溪畔。相傳,范蠡大夫在此訪得西施,當地鄉人為紀念此事而建。附近原有古渡口,相傳是當年西施入吳時的下船埠。
後江廟:又稱起埠廟,在西施廟南,背依浣紗溪。相傳,越滅吳後,范蠡攜西施歸越隱居,在此起埠上岸,現尚存。
詩文賞析
李白的《詠薴蘿山》,帶領大家穿越兩千年的時空,來到遠古的春秋戰國時期。那是一個春光明媚的艷陽天,越國大夫范蠡出訪民間,來到薴蘿山下的若耶溪,邂逅溪邊浣紗的西施。只見佳人顧盼生姿,超凡脫俗,天生麗質,嬌媚動人。兩人一見鍾情,遂以一縷浣紗,相訂白首之約。不久,吳王夫差為報殺父之仇,領兵打進了越國。越軍被打敗,越王勾踐作了俘虜。范蠡作為人質,跟隨越王夫婦,到了吳國做奴隸。於是,他和西施的姻緣就被耽擱下來。三年以後,吳王夫差放回了勾踐夫婦和范蠡。勾踐回國,臥薪嘗膽,準備十年生聚,力圖報仇雪恥。他採用范蠡所提出的美人計,準備用女色擊垮夫差。西施也被范蠡的愛國熱情感動了,挺身而出,勇赴吳國,成為吳王最寵愛的妃子,把吳王迷惑得眾叛親離,無心國事,終被勾踐所滅。傳說吳被滅後,西施遂與范蠡,一葉扁舟,隱遁於太湖煙波之中,不知所終,留給後人無限的遐想與懷念。
詩詞推薦
名句推薦
- 卜以決疑,不疑何卜。李汝珍《鏡花緣·第十二回》
- 能者勞而俯怨,何如拙者逸而全真。洪應明《菜根譚·概論》
- 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蘇軾《惠崇春江晚景 / 惠崇春江曉景》
- 飛雪過江來,船在赤欄橋側。
- 小橋橫截,缺月初弓。
- 偷彈清淚寄煙波,見江頭故人,為言憔悴如許。袁去華《劍器近·夜來雨》
- 山遠近,路橫斜,青旗沽酒有人家。
- 願學秋胡婦,貞心比古松。
- 劉郎已恨蓬山遠,更隔蓬山一萬重!
- 花落花開自有時,總賴東君主。嚴蕊《卜運算元·不是愛風塵》
![西施 / 詠薴蘿山原文_西施 / 詠薴蘿山的賞析_古詩文](/img/7/d01/nBnau4Wa4lWZ3dHZj9ycldWYtl2Lt92YucmbhdnbhlGZpNmLt9yL6MHc0RHa.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