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理文言文及翻譯

哲理文言文及翻譯

有哲理的話有許許多多,從古至今,從中到外。下面我們來看一下文言文的這裡句子有哪些吧。

1.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周易》

(譯:作為君子,應該有堅強的意志,永不止息的奮鬥精神,努力加強自我修養,完成並發展自己的學業或事業,能這樣做才體現了天的意志,不辜負宇宙給予君子的職責和才能。)

2.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三國志》

(譯:對任何一件事,不要因為它是很小的、不顯眼的壞事就去做;相反,對於一些微小的。卻有益於別人的好事,不要因為它意義不大就不去做它。)

3.見善如不及,見不善如探湯。——《論語》

(譯:見到好的人,生怕來不及向他學習,見到好的事,生怕遲了就做不了。看到了惡人、壞事,就像是接觸到熱得發燙的水一樣,要立刻離開,避得遠遠的。)

4.躬自厚而薄責於人,則遠怨矣。——《論語》

(譯:幹活搶重的,有過失主動承擔主要責任是“躬自厚”,對別人多諒解多寬容,是“薄責於人”,這樣的話,就不會互相怨恨。)

5.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論語》

(譯:君子總是從善良的或有利於他人的願望出發,全心全意促使別人實現良好的意願和正當的要求,不會用冷酷的眼光看世界。或是唯恐天下不亂,不會在別人有失敗、錯誤或痛苦時推波助瀾。小人卻相反,總是“成人之惡,不成人之美”。)

6.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論語》

(譯:見到有人在某一方面有超過自己的長處和優點,就虛心請教,認真學習,想辦法趕上他,和他達到同一水平;見有人存在某種缺點或不足,就要冷靜反省,看自己是不是也有他那樣的缺點或不足。)

7.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論語》

(譯:自己不想要的(痛苦、災難、禍事……),就不要把它強加到別人身上去。)

8.當仁,不讓於師。——《論語》

(譯:遇到應該做的好事,不能猶豫不決,即使老師在一旁,也應該搶著去做。後發展為成語“當仁不讓”。)

9.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論語》

(譯:君子不會誇誇其談,做起事來卻敏捷靈巧。)

10.二人同心,其利斷金;同心之言,其臭如蘭。——《周易》

(譯:同心協辦的人,他們的力量足以把堅硬的金屬弄斷;同心同德的人發表一致的意見,說服力強,人們就像嗅到芬芳的蘭花香味,容易接受。)

11.君子藏器於身,待時而動。——《周易》

(譯:君子就算有卓越的才能超群的技藝,也不會到處炫耀、賣弄。而是在必要的時刻把才能或技藝施展出來。)

12.滿招損,謙受益。——《尚書》

(譯:自滿於已獲得的成績,將會招來損失和災害;謙遜並時時感到了自己的不足,就能因此而得益。)

13、羊有跪乳之恩,鴉有反哺之義。——《增廣賢文》

(譯:羊羔有跪下接受母乳的感恩舉動,小烏鴉有銜食餵母鴉的情義,做子女的更要懂得孝順父母。)

14、強中自有強中手,莫向人前滿自誇。——《警世通言》

(譯:儘管你是一個強者,可是一定還有比你更強的人,所以不要在別人面前驕傲自滿,自己誇耀自己。)

15、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禮記·學記》

(譯:玉石不經過雕琢,不能成為有用的玉器;人不經過學習,就不懂得事理。)

16、知不足者好學,恥下問者自滿。——林逋《省心錄》

(譯:知道自己的不足並努力學習就是聰明的人,不好問又驕傲自滿的人是可恥的。)

17、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論語》

(譯:如果我有了某些成就,別人並不理解,可我決不會感到氣憤、委屈。這不也是一種君子風度的表現嗎?)

18、書到用時方恨少,事非經過不知難。——陳廷焯

(譯:知識總是在運用時才讓人感到太不夠了,許多事情如果不親身經歷過就不知道它有多難。)

19、笨鳥先飛早入林,笨人勤學早成材。——《省世格言》

(譯:飛得慢的鳥兒提早起飛就會比別的鳥兒早飛入樹林,不夠聰明的人只要勤奮努力,就可以比別人早成材。)

20、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增廣賢文》

(譯:勤奮是登上知識高峰的一條捷徑,不怕吃苦才能在知識的海洋里自由遨遊。)

21、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增廣賢文》

(譯:學習要不斷進取,不斷努力,就像逆水行駛的小船,不努力向前,就只能向後退。)

22、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莊子》

(譯:我的生命是有限的,而人類的知識是無限的。)

23、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

(譯:尊敬、愛戴別人的長輩,要像尊敬、愛戴自己長輩一樣;愛護別人的兒女,也要像愛護自己的兒女一樣,

24、見侮而不鬥,辱也。——《公孫龍子》

(譯:當正義遭到侮辱、欺凌卻不挺身而出,是一種恥辱的表現。)

25、千丈之堤,以螻蟻之穴潰;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煙焚。——《韓非子》

(譯:千里大堤,因為有螻蟻在打洞,可能會因此而塌掉決堤;百尺高樓,可能因為煙囪的縫隙冒出火星引起火災而焚毀。)

26、言之者無罪,聞之者足以戒。——《詩序》

(譯:提出批評意見的人,是沒有罪過的。聽到別人的批評意見要仔細反省自己,有錯就改正,無錯就當作是別人給自己的勸告。)

27、良藥苦於口而利於病,忠言逆於耳而利於行。——《孔子家語》

(譯:好的藥物味苦但對治病有利;忠言勸誡的話聽起來不順耳卻對人的行為有利。)

28、言必信 ,行必果。——《論語》

(譯:說了的話,一定要守信用;確定了要幹的事,就一定要堅決果敢地幹下去。)

29、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論語》

(譯:講事實,不憑空猜測;遇事不專斷,不任性,可行則行;行事要靈活,不死板;凡事不以“我”為中心,不自以為是,與周圍的人群策群力,共同完成任務。)

30、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論語》

(譯:三個人在一起,其中必有某人在某方面是值得我學習的,那他就可當我的老師。我選取他的優點來學習,對他的缺點和不足,我會引以為戒,有則改之。)

31、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論語》

(譯:君子總是責備自己,從自身找缺點,找問題。小人常常把目光射向別人,找別人的缺點和不足。)

32、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論語》

(譯:君子心胸開朗,思想上坦率潔淨,外貌動作也顯得十分舒暢安定。小人心裡慾念太多,心理負擔很重,就常憂慮、擔心,外貌、動作也顯得忐忑不安,常是坐不定,站不穩的樣子。)

33、不怨天,不尤人。——《論語》

(譯:遇到挫折與失敗,絕不從客觀上去找藉口,絕不把責任推向別人,後來發展為成語“怨天尤人”。)

34、不遷怒,不貳過。——《論語》

(譯:犯了錯誤,不要遷怒別人,並且不要再犯第二次。)

35、小不忍,則亂大謀。——《論語》

(譯:不該幹的事,即使很想去乾,但堅持不乾,叫“忍”。對小事不忍,沒忍性,就會影響大局,壞了大事。)

36、小人之過也必文。——《論語》

(譯:小人對自己的過錯必定加以掩飾。)

37、過而不改,是謂過矣。——《論語》

(譯:有了過錯而不改正,這就是真的過錯了。)

38、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論語》

(譯:君子致力於根本,確立了根本,“道”也就自然產生。)

39、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論語》

(譯:君子認為說得多做得少是可恥的。)

40、三思而後行。——《論語》

(譯:每做一件事情必須要經過反覆的考慮後才去做。)

41、多行不義必自斃。——《左傳》

(譯:壞事做得太多,終將自取滅亡。)

42、學不可以已。——《荀子》

(譯:學習是不可以停止的。)

43、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論語》

(譯:學過的知識,在適當的時候去複習它,使自己對知識又有了新的認識,這不是令人感到快樂的事嗎?)

44、學而不思罔,思而不學則殆。——《論語》

(譯:只學習卻不思考就不會感到迷茫,只空想卻不學習就會疲倦而沒有收穫。)

45、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論語》

(譯: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應當說 不知道,不弄虛作假,這才是明智的行為。)

46、業精於勤,荒於嬉;行成於思,毀於隨。——韓愈

(譯:事業或學業的成功在於奮發努力,勤勉進取。太貪玩,放鬆要求便會一事無成;做人行事,必須謹慎思考,考慮周詳才會有所成就。任性、馬虎、隨便只會導致失敗。)

47、學如不及,猶恐失之。

(譯:學習知識時生怕追不上,追上了又害怕再失去。)

附:文言文翻譯技巧

一、鎖定謂語,按現代漢語的句法來確定其詞性

文言文與現代漢語相比,除倒裝句外,句子也是按“主+狀+謂+定+賓”的順序排列的,其對應的詞性也與現代漢語一致。即主語、賓語一般是名詞,謂語一般是動詞,定語一般是形容詞,狀語一般是副詞。比如“他艱難地挪動肥胖的身體”這個句子中,“他”是主語,“挪動”是謂語動詞,“身體”是賓語,“艱難”是修飾謂語動詞“挪動”的狀語,“肥胖”是修飾賓語“身體”的定語。如此看下來,詞性、語序這些常規的語法概念是一目了然的。

在文言文中,謂語動詞一般不能省略,如果謂語對應的位置上不是動詞,我們得首先確定它的詞性,繼而確立詞性活用類別,最後推知它的意思。

例1:吾唯知吾君可帝中國爾,苟立異姓,吾當死者。(2015年高考全國課標卷I)

解析:此句中“帝”和“死”二個字的翻譯很關鍵。一個句子中必須要有謂語動詞,根據這個規則來分析上面這個句子,可以判斷出“帝”和“死”這二個字在這裡屬於詞類活用,從詞性上講都是動詞。

示例:我只知道我們的君主可以稱帝統治中原這片土地,如果立異姓人做皇帝,我就為此立即死去。

例2:陛下興軍旅,百姓易咨怨,車駕游幸,深恐非宜。(2015年高考全國課標卷Ⅱ)

解析:本句中“興”“咨怨”二個詞是命題者定下來的采分點,這兩個詞表面上看都不是動詞,但兩詞都處在謂語的位置上,其“動詞性”是很容易得出的。

示例:皇上您發動軍隊,百姓容易生出咨嗟怨怒,皇上車駕巡遊,恐怕很不合適。

二、鎖定賓語,判斷使動用法和意動用法等詞類活用

使動用法、意動用法是詞類活用中難度較大的知識點。名詞、形容詞、不及物動詞帶上賓語就成為使動或意動用法了。帶賓語是這類詞活用的基本標誌。

例3:人有一方之良,一言之善,必重幣不遠數百里而師之,以必得而止。(2015年高考重慶卷)

解析:“師”是名詞,這裡帶了賓語“之”(有一方一言的人),是意動用法,直譯就是“以他為師”。

示例:(只要)別人有一個好的藥方,有一句有價值的(醫學)見解,必定攜重金不遠數百里去拜他為師,一定要得到才罷休。

例4:上讀表,曰:“孰謂方氏無人哉?是可以活其命矣。”乃赦之,不問。(2014年高考山東卷)

解析:此句中的“活”是不及物動詞,不可帶賓語,但其帶了賓語“其命”,值得研究。再者,“活”在課文《鴻門宴》中出現過(項伯sha6*人,臣活之)。稍加遷移,即可譯出。

示例:皇帝讀了奏表,說:“誰說方國珍沒有人才呢?這就可以讓他活命了。”於是赦免了方國珍,不再問罪。

三、藉助同位置詞義對舉關係來推測詞義

文言文中為了強調錶達的'效果,常常在一句話中將意義接近的兩個詞在相同的語法位置上並列出現,形成對舉關係。這樣,我們便可利用這種對舉關係來推測兩個實詞中較難的那一個實詞的詞義。

例5:然積一勺以成江河,累微塵以崇峻極,匪志匪勤,理無由濟也。(2015年高考四川卷)

解析:這個句子很工整。“積”對“累”,“一勺”對“微塵”,“江河”對“峻極”,意思都很接近。這裡“微塵”好懂,“江河”也好懂,根據同位置的對舉關係,“一勺”與“峻極”的意思就能推測出來了。

示例:然而積累每一勺水來形成江河,積累微小的灰塵來形成崇山峻岭,沒有志向,沒有勤奮,按理說沒有理由成功。

例6:故鄉邑有好義士,足以補朝廷之治,救宰相有司之失,而有功於生民。(2014年高考天津卷)

解析:“補朝廷之治”與“救宰相有司之失”兩個句子的結構相同,意思也應該相近。“失”“失誤、過失”之義。根據對舉關係,就不會將前一句的“治”這個詞簡單理解成“治理”了,而應該翻譯成“治理的不足或欠缺”。

示例:因此地方上有崇尚道義的人,完全可以用來彌補朝廷治理的不足,補救宰相等大小官吏的過失,從而對百姓有功。

四、抓住倒裝句,使之調整成漢代漢語語序

倒裝句式是翻譯題的重中之重,這就要求我們必須熟悉賓語前置、定語後置、狀語後置等特殊句式的表現形式。要按漢代漢語的句法結構將顛倒的語序理順,使之符合現代漢語的表達習慣

例7:金人雖不吾索,吾當與之俱行,求見二酋面責之,庶或萬一可濟。(2015年高考全國課標卷I)

解析:這個句子中有一個賓語前置句“不吾索”,要翻譯成“不索吾”。

示例:金人即使不索求我(這個人),我也應當與太子一起前往(同行),請求拜見兩位敵軍將領酋長並當面斥責,也許萬一可以實現成功呢。

例8:縉紳之交於孟祥者,為詩以歌詠之,征予為之記。(2014年高考湖南卷)

解析:首句“縉紳之交於孟祥者”與課文《廉頗藺相如列傳》中“求人可使報秦者”的結構一樣。是什麼樣的縉紳呢?是與徐孟祥交往的縉紳。

示例:與徐孟祥交往的士大夫作詩來歌詠它,叫我給它作(一篇)記。

以上從四個方面談了高考命題者在文言文翻譯中經常設定的采分點,同學們在平時的訓練中應予強化,要不斷增強采分點意識。另外,還應注意翻譯後的句子在整體上要通順、無語病,注意書寫的大方、清晰。

練習

將下文中劃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莊周家貧,故往貸粟於監河侯。監河侯曰:“諾!我將得邑金,將貸子三百金,可乎?”莊周忿然作色曰:“周昨來,有中道而呼者,周顧視,車轍中有鮒魚焉。周問之曰:‘鮒魚,來!子何為者邪?’對曰:‘我,東海之波臣也。君豈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周曰:‘諾!我且南遊吳、越之王,激西江之水而迎子,可乎?’鮒魚忿然作色曰:‘吾失我常與,我無所處,吾得斗升之水然活耳。君乃言此,曾不如早索我於枯魚之肆。’”

示例

1莊周家中貧窮,所以去向監河侯借糧。(注意點:含介賓短語後置)

2我昨天來,道路中有呼喊的聲音,我回頭一看,是車轍中有一條鮒魚在那裡。(注意點:“焉”字是兼詞,要翻譯好)

3我失去了平常的環境,我沒有生存的地方,我只要能有一斗一升的水就能活下去。(注意點:“常與”屬形容詞活用作名詞)

關注字典網微信公眾號:icidian,查詢很方便。

哲理文言文及翻譯0
哲理文言文及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