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多芬傳-貝多芬的作品及其精神-二-貝多芬的音樂建樹(2)


我所以冗長地敘述這段奏鳴曲史,因為奏鳴曲尤其是其中奏鳴曲典型那部分是一切交響曲.四重奏等純粹音樂的核心.貝多芬在音樂上的創新也是由此開始.而且我們了解了他的奏鳴曲組織,對他一切旁的曲體也就有了綱領.古典奏鳴曲雖有明白與構造結實之長,但有呆滯單調之弊.樂旨(motif)與破題之間,樂節(période)與復題之間,凡是專司聯絡之職的過板(conduit)總是無美感與表情可言的.當樂曲之始,兩個主題一經披露之後,未來的結論可以推想而知:起承轉合的方式,宛如學院派的辯論一般有固定的線索,一言以蔽之,這是西洋音樂上的八股.
貝多芬對奏鳴曲的第一件改革,便是推翻它刻板的規條,給以範圍廣大的自由與伸縮,使它施展雄辯的機能.他的三十二闋鋼琴奏鳴曲中,十三闋有四章,十三闋只有三章,六闋只有兩章,每闋各章的次序也不依快......慢......快的成法.兩個主題在基調方面的關係,同一章內各個不同的樂旨間的關係,都變得自由了.即是奏鳴曲的骨幹......奏鳴曲典型......也被修改.連線各個樂旨或各個小段落的過板,到貝多芬手裡大為擴充,且有了生氣,有了更大的和更獨立的音樂價值,甚至有時把第二主題的出現大為延緩,而使它以不重要的插曲的形式出現.前人作品中純粹分立而僅有樂理關係即副句與主句互有關係,例如以主句基調的第五度音作為副句的主調音等等的兩個主題,貝多芬使它們在風格上統一,或者出之以對照,或者出之以類似.所以我們在他作品中常常一開始便聽到兩個原則的爭執,結果是其中之一獲得了勝利;有時我們卻聽到兩個類似的樂旨互相融和,這就是上文所謂的兩重靈魂的對白.例如作品第七十一號之一的《告別奏鳴曲》,第一章內所有旋律的原素,都是從最初三音符上衍變出來的.奏鳴曲典型部分原由三個步驟組成,詳見前文.貝多芬又於最後加上一節結局(coda),把全章樂旨作一有力的總結.
貝多芬在即興(improvisation)方面的勝長,一直影響到他奏鳴曲的曲體.據約翰.桑太伏阿納近代法國音樂史家的分析,貝多芬在主句披露完後,常有無數的延音(pointd,orgue),無數的休止,仿佛他在即興時繼續尋思,猶疑不決的神氣.甚至他在一個主題的發展中間,會插入一大段自由的訴說,縹緲的夢境,宛似替聲樂寫的旋律一般.這種作風不但加濃了詩歌的成分,抑且加強了戲劇性.特別是他的Adagio,往往受著德國歌謠的感應.......莫扎特的長句令人想起義大利風的歌曲(Aria);海頓的旋律令人想起節奏空靈的法國的歌(Romance);貝多芬的Adagio卻充滿著德國歌謠(Lied)所特有的情操:簡單純樸,親切動人.
在貝多芬心目中,奏鳴曲典型並非不可動搖的格式,而是可以用作音樂上的辯證法的:他提出一個主句,一個副句,然後獲得一個結論,結論的性質或是一方面勝利,或是兩方面調和.在此我們可以獲得一個理由,來說明為何貝多芬晚年特別運用賦格曲.Fugue這是巴赫以後在奏鳴曲中一向遭受擯棄的曲體.貝多芬中年時亦未採用.由於同一樂旨以音階上不同的等級三四次地連續出現,由於參差不一的答句,由於這個曲體所特有的迅速而急促的演繹法,這賦格曲的風格能完滿地適應作者的情緒,或者:原來孤立的一縷思想慢慢地滲透了心靈,終而至於占據全意識界;或者,憑著意志之力,精神必然而然地獲得最後勝利.
貝多芬傳-貝多芬的作品及其精神-二-貝多芬的音樂建樹(2)_貝多芬傳原文_文學 世界名著0

猜你喜歡

貝多芬傳-貝多芬的作品及其精神-二-貝多芬的音樂建樹(2)_貝多芬傳原文_文學 世界名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