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家原文
父耕原上田,子鋤山下荒。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倉。
詩詞問答
問:田家的作者是誰?答:聶夷中
問:田家寫於哪個朝代?答:唐代
問:田家是什麼體裁?答:五絕
聶夷中田家書法欣賞
譯文和注釋
譯文
爸爸在山上耕田,兒子在山下開荒,都6月份了,地里的稻穀還沒有抽穗,而官家收稅的倉庫已經修好了等待征斂。
注釋
斸(zhú):一作“鋤”,大鋤,名詞用作動詞,挖掘。
子鋤山下荒 又作:子劚山下荒
禾:禾苗,特指稻苗。
秀:穀物吐穗揚花。
官家:舊時對官吏、尊貴者及有權勢者的尊稱,又指對皇帝的稱呼。
詩文賞析
一邊是辛苦的勞動,一邊是無厭的剝削,但更不道破,而寓諷刺於敘事之中,顯得更為冷峭有力。
中晚唐為數眾多的憫農詩中,短小精悍之作首推李紳《 憫農二首 》,下來就要算聶夷中《田家》了。乍看去,此詩的內容之平淡、語言之明白、字句之簡單,幾乎沒什麼奧妙可言,但它能以最少的文字取得了很大的效果,顯得十分耐讀,這又決不是偶然的。封建時代農民遭受剝削的主要的形式便是地租 。在唐末那樣的亂世 ,封建國家開支甚巨而資用缺乏,必然加重對農民的榨取。此詩的寫作目的就在於揭露這樣的黑暗現實。如果正面從收租情事落筆,所費筆墨必多而實際效果未必就好。此詩的寫作特點之一就在於拋開這種正面的描寫 ,而只選取收租的題前之景,即農夫辛勤耕作而官家等待收租情況 ,“官家已倉”句點到為止 ,修倉乾什麼,農夫的命運將怎樣,一應留待讀者去想。作者省卻許多氣力,卻“不著一字,盡得風流。”
論者往往知道詩歌語言的具體形象之美,不知道亦有概括抽象之妙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的詩句 ,就好在用泛寫的方式 ,概括了一般豐年的情事,並不以具體形象見長。此詩前二句也一樣 ,“父耕原上田,子劚山下荒 ”,並不僅僅是只寫一家父子的事件,而是高度概括了千千萬萬個農民的家庭,所謂“夜半呼兒趁曉耕,羸牛無力漸艱行 ”,正是農家普遍的情事;而“原上田”、“山下荒”也並不特指某山某原,而泛指已耕的熟田和待墾的荒地,從耕田寫到開荒,簡潔有力地刻劃出農家一年到頭的辛苦,幾乎沒有空閒可言 。十個字具有高度的涵蓋力 ,增加了詩意的典型性。幾乎成為封建社會農村生活的一個縮影。
在揭露諷刺的時候 ,詩人不發議論而重在擺事實 ,發人深省。“六月禾未秀”一句不單指莊稼未成熟 。按正常的情況 ,四五月麥苗就該揚花(“秀”),“六月”應已收割而“ 禾未秀 ”,當是遇到了旱情,暗示著欠收。而按唐時兩稅法,六月正是應該交納夏稅的時節 ,所以“官家已修倉。”官家修倉,本身就暗示著對農民勞動成果的窺伺和即將予以剝奪,而這種窺伺出現在“六月禾未秀”之際 ,更覺意味深長。“禾未秀”而倉“已修”,一“未”一“已”,二字呼應。農家望成的焦灼如焚,官家收租的追不及待,及統治者的不恤民情,種種事實,俱在其中,作者的憂民憫農之心亦躍然紙上。
題前攝景,洗鍊概括,融情入事,其中任何一種手法都可以收到言簡意長的效果。而此詩恰當地同時運用這三種手法,藝術效果也就更加顯著了。
詩詞推薦
名句推薦
- 是非成敗轉頭空。
- 不剪春衫愁意態,過收燈、有些寒在史達祖《夜行船·正月十八日聞賣杏花有感》
- 何當重相見,尊酒慰離顏。溫庭筠《送人東遊》
- 梅花大庾嶺頭髮,柳絮章台街里飛。
- 四十年來家國,三千里地山河
- 梧桐雨細。漸滴作秋聲,被風驚碎。張輯《疏簾淡月·寓桂枝香秋思》
- 貧者士之常也,死者人之終也,處常得終,當何憂哉?列子及其弟子《列子·天瑞》
- 長記曾攜手處,千樹壓、西湖寒碧。姜夔《暗香·舊時月色》
- 葉上初陽乾宿雨、水面清圓,一一風荷舉。周邦彥《蘇幕遮·燎沉香》
- 嘴甜心苦,兩面三刀,上頭一臉笑,腳下使絆子,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曹雪芹《紅樓夢·第六十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