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安秋望原文
樓倚霜樹外,鏡天無一毫。南山與秋色,氣勢兩相高。
詩詞問答
問:長安秋望的作者是誰?答:杜牧
問:長安秋望寫於哪個朝代?答:唐代
問:長安秋望是什麼體裁?答:五絕
問:杜牧的名句有哪些?答:杜牧名句大全
杜牧長安秋望書法欣賞
譯文和注釋
譯文
樓閣高聳於經霜的樹林之上,登高望遠,天空如明鏡無纖雲一毫。
南山在澄明的秋天竟是那樣高峻,莫不是要與秋色試比氣勢的大小?
注釋
秋望:在秋天遠望。
倚:靠著,倚立。
霜樹:指深秋時節的樹。
外:之外。指樓比“霜樹”高。
鏡天:像鏡子一樣明亮、潔淨的天空。
無一毫:沒有一絲雲彩。
南山:指終南山,在今陝西西安南。
秋色:晴高氣爽的天空。
氣勢:氣概。喻終南山有與天宇比高低的氣概。
詩文賞析
這是一曲高秋的讚歌。題為“長安秋望”,重點卻並不在最後的那個“望”字,而是讚美遠望中的長安秋色。“秋”的風貌才是詩人要表現的直接對象。
首句點出“望”的立足點。“樓倚霜樹外”的“倚”,是倚立的意思,重在強調自己所登的高樓巍然屹立的姿態;“外”,是“上”的意思。秋天經霜後的樹,多半木葉黃落,越發顯出它的高聳挺拔,而樓又高出霜樹之上,在這樣一個立足點上,方能縱覽長安高秋景物的全局,充分領略它的高遠澄潔之美。所以這一句實際上是全詩的出發點和基礎,沒有它,也就沒有“望”中所見的一切。
次句寫望中所見的天宇。“鏡天無一毫”,是說天空明淨澄潔得象一面纖塵不染的鏡子,沒有一絲陰翳雲彩。這正是秋日天宇的典型特徵。這種澄潔明淨到近乎虛空的天色,又進一步表現了秋空的高遠寥廓,同時也寫出了詩人當時那種心曠神怡的感受和高遠澄淨的心境。
“南山與秋色,氣勢兩相高。”第三句轉筆寫到遠望中的終南山。將它和“秋色”相比,說遠望中的南山,它那峻拔入雲的氣勢,像是要和高遠無際的秋色一賽高低。
南山是具體有形的個別事物,而“秋色”卻是抽象虛泛的,是許多帶有秋天景物特點的具體事物的集合與概括,二者似乎不好比擬。而此詩卻別出心裁地用南山襯托秋色。秋色是很難描寫的,它存在於秋天的所有景物里,而且不同的作者對秋色有不同的觀賞角度和感受,有的取其淒清蕭瑟,有的取其明淨澄潔,有的取其高遠寥廓。這首詩的作者偏于欣賞秋色之高遠無極,這是從前兩句的描寫中可以明顯看出的。但秋之“高”卻很難形容盡致(在這一點上,和寫秋之“淒”、之“清”很不相同),特別是它那種高遠無極的氣勢更是只可意會,難以言傳。在這種情況下,以實托虛便成為有效的藝術手段。具體有形的南山,襯托出了抽象虛泛的秋色,讀者通過“南山與秋色,氣勢兩相高”的詩句,不但能具體地感受到“秋色”之“高”,而且連它的氣勢、精神和性格也若有所悟了。
晚唐詩往往流於柔媚綺艷,缺乏清剛遒健的骨格。這首五言短章卻寫得意境高遠,氣勢健舉,和盛唐詩人王之渙的《登鸛雀樓》有神合之處,儘管在雄渾壯麗、自然和諧方面還不免略遜一籌。
詩詞推薦
名句推薦
- 只言啼鳥堪求侶,無那春風欲送行。
- 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
- 將入門,問孰存。將上堂,聲必揚。李毓秀《弟子規·謹》
- 何當載酒來,共醉重陽節。
- 朝來入庭樹,孤客最先聞。
- 世情薄,人情惡,雨送黃昏花易落。唐婉《釵頭鳳·世情薄》
-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
- 使人有面前之譽,不若使人無背後之毀陳繼儒《小窗幽記·集醒篇》
- 回看射鵰處,千里暮雲平。
- 夜闌臥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陸游《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