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絕頂一茅茨,直上三十里。扣關無僮僕,窺室唯案幾。
若非巾柴車,應是釣秋水。
差池不相見,黽勉空仰止。
草色新雨中,松聲晚窗里。
及茲契幽絕,自足盪心耳。
雖無賓主意,頗得清淨理。
興盡方下山,何必待之子。
詩詞問答
問:《尋西山隱者不遇 / 山行尋隱者不遇》的作者是誰?答:丘為
問:該詩寫於哪個朝代?答:唐代
問:該詩是什麼體裁?答:五古
書法欣賞
譯文和注釋
譯文
高高的山頂上有一座茅屋,從山下走上去足有三十里。
輕扣柴門竟無童僕回問聲,窺看室內只有桌案和茶几。
主人不是駕著巾柴車外出,一定是到秋水碧潭去釣魚。
錯過了時機不能與他見面,空負了殷勤仰慕一片心意。
新雨中草色多么青翠蔥綠,晚風將松濤聲送進窗戶里。
這清幽境地很合我的雅興,足可以把身心和耳目蕩滌。
我雖然還沒有和主人交談,卻已經領悟到清淨的道理。
玩到興盡就滿意地下山去,何必非要和這位隱者相聚。
韻譯
西山頂上有一座小茅屋,
尋訪隱者直上三十里路。
輕扣宅門竟無開門童僕,
窺看室內只有几案擺住。
主人不是駕著柴車外出,
一定是垂釣在秋水之渚。
來得不巧不能與其見面,
殷勤而來空留對他仰慕。
綠草剛剛受到新雨沐浴,
松濤聲聲隨風送進窗戶。
來到這愜意幽靜的絕景,
我心耳蕩滌無比的滿足。
儘管沒有賓主酬答之意,
卻能把清靜的道理領悟。
興盡才下山來樂在其中、
何必要見到你這個隱者?
注釋
作者一作“丘為”
茅茨:茅屋。
扣關:敲門。僮僕:指書童。
唯案幾:只有桌椅茶几,表明居室簡陋。
巾柴車:指乘小車出遊。
釣秋水:到秋水潭垂釣。
差池:原為參差不齊,這裡指此來彼往而錯過。
黽勉:勉力,盡力。仰止:仰望,仰慕。
“草色”二句:這是詩人經過觀察後亦真亦幻地描寫隱者居所的環境。
“及茲”二句:及茲,來此。契,愜意。盪心耳,滌盪心胸和耳目。一本無此二句。
“雖無”二句:意謂雖沒有受到主人待客的厚意,卻悟得了修養身心的真理。
興盡:典出《世說新語》晉王子猷雪夜訪戴的故事。
之子:這個人,這裡指隱者。一作“夫子”。
詩文賞析
【簡析】:
這首詩的重點不是寫不遇的失望,而是抒發對隱居環境的迷戀,表現了有心去尋、無心相見的飄逸。
【評析】:
這是一首描寫隱逸高趣的詩。詩以“尋西山隱者不遇”為題,寫專程到山中去訪隱者,竟然不遇。如此,本應叫人失望,惆悵。然而,詩借寫“不遇”,卻把隱者性格和生活表現得清清楚楚,淋漓盡致地抒發了自己的幽情雅趣和曠達的胸懷,比相遇更有收穫,更為滿足。
詩的前八句,寫隱者獨居高處,遠離塵囂,尋訪者不辭山高,等到叩關無人,才略生悵惘。於是猜想隱者乘車出遊,臨水垂釣,表現隱者的生活恬適雅趣。後八句宕開一層,寫周圍的草色松聲使尋訪者陶然,因而尋訪不遇亦無所謂,使其悟出隱者生活的情趣。因此,乘興而來,盡興而返,自得其樂,大有君子風度。(劉建勛 )
【英文翻譯】:
AFTER MISSING THE RECLUSE
ON THE WESTERN MOUNTAIN
To your hermitage here on the top of the mountain
I have climbed, without stopping, these ten miles.
I have knocked at your door, and no one answered;
I have peeped into your room, at your seat beside the table.
Perhaps you are out riding in your canopied chair,
Or fishing, more likely, in some autumn pool.
Sorry though I am to be missing you,
You have become my meditation --
The beauty of your grasses, fresh with rain,
And close beside your window the music of your pines.
I take into my being all that I see and hear,
Soothing my senses, quieting my heart;
And though there be neither host nor guest,
Have I not reasoned a visit complete?
...After enough, I have gone down the mountain.
Why should I wait for you any longer?
這是一首描寫隱逸高趣的詩,從思想上說,這類詩在中國古典詩歌中所在多有,並沒有什麼分外高奇的地方,但細讀起來,又令人感到有些新穎別致。這新穎別致來自什麼地方呢?主要來自構思。我們看,這首詩以“尋西山隱者不遇”為題,到山中專程去尋訪隱者,當然是出於對這位隱者的友情或景仰了,而竟然“不遇”,按照常理,這一定會使訪者產生無限失望、惆悵之情。但卻出人意料之外,這首詩雖寫“不遇”,卻偏偏把隱者的生活和性格表現得歷歷在目;卻又借題“不遇”,而淋漓盡致地抒發了自己的幽情雅趣和曠達的胸懷,似乎比相遇了更有收穫,更為心滿意足。正是由於這一立意的新穎,而使這首詩變得有很強的新鮮感。
詩是從所要尋訪的這位隱者的棲身之所寫起的。開首兩句寫隱者獨居於深山絕頂之上的“一茅茨”之中,離山下有“三十里”之遙。這兩句似在敘事,但實際上意在寫這位隱者的遠離塵囂之心,兼寫尋訪者的不憚艱勞、殷勤遠訪之意。“直上”二字,與首句“絕頂”相照應,點出了山勢的陡峭高峻,也暗示出尋訪者攀登之勞。三、四兩句,寫到門不遇,叩關無僮僕應承,窺室只見几案,杳無人蹤。緊接著下兩句是寫尋訪者停在戶前的踟躕想像之詞:主人既然不在,到哪兒去了呢?若不是乘著柴車出遊,必是臨淵垂釣去了吧?乘柴車出遊,到水邊垂釣,正是一般隱逸之士閒適雅趣的生活。這裡不是正面去寫,而是借尋訪者的推斷寫出,比直接對隱者的生活做鋪排描寫反覺靈活有致。“差池不相見,黽勉空仰止”,遠路相尋,差池不見,空負了一片景仰之情,失望之心不能沒有。但詩寫至此,卻突然宕了開去,“草色新雨中,松聲晚窗里。及茲契幽絕,自足盪心耳。雖無賓主意,頗得清淨理”,由訪人而變成問景,由失望而變得滿足,由景仰隱者,而變得自己來領略隱者的情趣和生活,誰能說作者這次跋涉是入寶山而空返呢?“興盡方下山,何必待之子”,結句暗用了著名的晉王子猷雪夜訪戴的故事。故事出於《世說新語·任誕篇》,記王子猷居山陰,逢雪夜,忽憶起隱居在剡溪的好友戴安道,便立時登舟往訪,經夜始至,及至門口又即便返回,人問其故,王子猷回答說:“吾本乘興而行,興盡而返,何必見戴?”詩人採用了這一典故,來自抒曠懷。訪友而意不在友,在於滿足自己的佳趣雅興。讀詩至此,似乎使我們遇到了一位絕不亞於隱者的高士。詩人訪隱居友人,期遇而未遇;讀者由詩人的未遇中,卻不期遇而遇──遇到了一位胸懷曠達,習靜喜幽,任性所之的高雅之士。而詩人在這首詩中所要表達的,也正是這一點。(褚斌傑)
詩詞推薦
名句推薦
- 山抹微雲,天連衰草,畫角聲斷譙門。
- 王者以民為天,而民以食為天。班固《漢書·傳·酈陸朱劉叔孫傳》
- 雪粉華,舞梨花,再不見煙村四五家。
- 楊柳千條送馬蹄,北來征雁舊南飛。納蘭性德《浣溪沙·楊柳千條送馬蹄》
- 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
- 貧者士之常也,死者人之終也,處常得終,當何憂哉?列子及其弟子《列子·天瑞》
- 蠻姜豆蔻相思味。算卻在、春風舌底。
- 目妄視則淫,耳妄聽則惑,口妄言則亂。劉安及其門客《淮南子·主術訓》
- 綠杯紅袖趁重陽。人情似故鄉。晏幾道《阮郎歸·天邊金掌露成霜》
- 白白與紅紅,別是東風情味。嚴蕊《如夢令·道是梨花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