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彈琴原文
泠泠七弦上,靜聽松風寒。(七弦 一作:七絲)
古調雖自愛,今人多不彈。
詩詞問答
問:聽彈琴的作者是誰?答:劉長卿
問:聽彈琴寫於哪個朝代?答:唐代
問:劉長卿的名句有哪些?答:劉長卿名句大全
劉長卿聽彈琴書法欣賞
譯文和注釋
譯文
七弦琴彈奏的聲音清冽,曲調悠揚起伏,琴聲淒清好似風入松林。
我雖然很喜愛這首古時的曲調,但在今天人們大多已不去彈奏了。
注釋
泠(líng)泠:形容清涼、清淡,也形容聲音清越。絲:一作“弦”。
松風:以風入松林暗示琴聲淒涼。琴曲中有《風入松》的調名。
古調:古時的曲調。
詩文賞析
此詩題一作“彈琴”,《劉隨州集》與《全唐詩》均為“聽彈琴”。從詩中“靜聽”二字細味,題目以有“聽”字為妥。
琴是中國古代傳統民族樂器,由七條弦組成,所以首句以“七弦”作琴的代稱,意象也更具體。“泠泠”形容琴聲的清越,逗起“松風寒”三字。“松風寒”以風入松林暗示琴聲的淒清,極為形象,引導讀者進入音樂的境界。“靜聽”二字描摹出聽琴者入神的情態,可見琴聲的超妙。高雅平和的琴聲,常能喚起聽者水流石上、風來松下的幽清肅穆之感。而琴曲中又有《風入松》的調名,一語雙關,用意甚妙。
如果說前兩句是描寫音樂的境界,後兩句則是議論性抒情,牽涉到當時音樂變革的背景。漢魏六朝南方清樂尚用琴瑟。而到唐代,音樂發生變革,“燕樂”成為一代新聲,樂器則以西域傳入的琵琶為主。“琵琶起舞換新聲”的同時,公眾的欣賞趣味也變了。受人歡迎的是能表達世俗歡快心聲的新樂。穆如松風的琴聲雖美,畢竟成了“古調”,已經沒有幾個人能懷著高雅情致來欣賞,言下便流露出曲高和寡的孤獨感。“雖”字轉折,從對琴聲的讚美進入對時尚的感慨。“今人多不彈”的“多”字,更反襯出琴客知音者的稀少。有人以此二句謂今人好趨時尚不彈古調,意在表現作者的不合時宜,是很對的。劉長卿清才冠世,一生兩遭遷斥,有一肚皮不合時宜和一種與流俗落落寡合的情調。他的集中有《幽琴》(《雜詠八首上禮部李侍郎》之一)詩曰:“月色滿軒白,琴聲宜夜闌。飀飀青絲上,靜聽松風寒。古調雖自愛,今人多不彈。向君投此曲,所貴知音難。”其中四句就是這首聽琴絕句。“所貴知音難”也正是詩的題旨之所在。“作詩必此詩,定知非詩人”,詩詠聽琴,只不過藉此寄託一種孤芳自賞的情操罷了。
詩詞推薦
名句推薦
- 世事茫茫難自料,春愁黯黯獨成眠。
- 誰謂含愁獨不見,更教明月照流黃。沈佺期《古意呈補闕喬知之 / 古意 / 獨不見》
- 依舊,依舊,人與綠楊俱瘦。秦觀《如夢令·春景》
- 佳期大堤下,淚向南雲滿
- 我當二十不得意,一心愁謝如枯蘭。
- 盛而不驕,勞而不矜其功。左丘明《國語·越語·范蠡進諫勾踐持盈定傾節事》
- 侈而墮者貧,而力而儉者富。韓非及後人《韓非子·顯學》
- 萬歲山前珠翠繞,蓬壺殿里笙歌作
- 去時梅萼初凝粉。不覺小桃風力損。
- 今又重陽,戰地黃花分外香。* 《採桑子·重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