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童詞原文
遠牧牛,繞村四面禾黍稠。陂中飢鳥啄牛背,令我不得戲壠頭。
入陂草多牛散行,白犢時向蘆中鳴。
隔堤吹葉應同伴,還鼓長鞭三四聲。
“牛牛食草莫相觸,官司家截爾頭上角!”
詩詞問答
問:牧童詞的作者是誰?答:張籍
問:牧童詞寫於哪個朝代?答:唐代
問:牧童詞是什麼體裁?答:樂府
問:張籍的名句有哪些?答:張籍名句大全
張籍牧童詞書法欣賞
譯文和注釋
譯文
村外草地去放牛,我看見村莊四面莊稼綠油油。
山坡上烏鴉飢餓啄牛背,害得我不敢遊戲和翻跟頭。
山坡上草多牛兒不抬頭,白牛犢兒向著蘆葦叢中叫個不停。
吹一聲蘆葉回應堤那邊的同伴,甩幾下長鞭渾身樂悠悠。
牛啊牛,你只管吃草可千萬不要斗,你頭上的角啊,皇帝有用要徵收。
注釋
牧童詞:猶牧童歌。
稠:茂盛。
陂(bēi):池澤邊的坡岸。
啄牛背:牛背上寄生有蟣虱,鳥落在牛背上啄食之。
戲:玩耍。
壟(lǒng)頭:田埂。
犢:小牛。
吹葉:用葉子自製的小哨,吹以取樂。
應同伴:和其他牧童遙相呼應。
鼓:甩響鞭。
觸:牴觸,兩牛抵角爭鬥。
截:截割。
詩文賞析
這首民歌體的政治諷刺詩,是用一個牧童的口吻寫的。
因為村子四周禾黍稠密,怕牛吃了莊稼,所以把它遠遠地放入陂中。沿河的陂岸,泉甘草美,真是個放牧的好地方;放到這兒來的牛可多著哩!牛自由自在的吃草,喝水,牧童又何嘗不想到山坡上和別的放牛娃去玩一會兒;可是討厭的鳥兒,在天空盤旋。它們餓了,老是要飛到牛背上去啄蟣虱。怎能丟下不管呢?牛性是好鬥的,特別是牧童放的這頭小白牛更淘氣,它時而低頭吃草,時而舉頭長鳴。這鳴聲該不會是尋找觸角的對象的信號吧?真叫人擔心,一刻也不能離開它。此時,牧童耳邊忽然傳來一個熟悉的聲音,有人卷著蘆葉在吹口哨。他知道是他的同伴放著牛在堤的那一邊,於是他也學著樣兒,卷著葉子吹起來,互相應和;一面監視著這正在吃草的牛,抖動幾下手裡的長鞭,並且向牛說了下面兩句警告的話。這話里是有個典故的。
原來,北魏時,拓跋輝出任萬州刺史,從信都到湯陰的路上,因為需要潤滑車輪的角脂,派人到處生截牛角,嚇得老百姓不敢把牛放出來。這一橫暴故事在民間廣泛流傳,牧童們誰都知道。“官家截爾頭上角”,是這牧童揮鞭時隨口說出來的。這話對無知的牛來說,當然無異“彈琴”,可是在牧童卻認為是有效的恐嚇。為什麼會如此呢?這是值得深長思之的。
唐朝自安史亂後,藩鎮割據,內戰不停。官府藉口軍需而搶奪、宰殺民間耕牛,是極常見的事。和張籍同時的詩人元稹在《樂府古題·田家詞》里就有所反映:“六十年來兵簇簇,月月食糧車轆轆。一日官軍收海服,驅車駕車食牛肉。”連肉都被吃光,那頭上兩隻角截下熬角脂,自然不在話下!這就是當時的客觀現實。對於這種現實,張籍這詩里並未作任何描寫,只是結尾時借放牛娃的口,輕輕地點了一下,筆意在若有若無之間,而人民對官府畏懼和對抗的心情,也就可以想見了。
全詩十句,是一幅絕妙的牧牛圖。前八句生動曲折地描繪了牧場的環境背景、牧童的心理活動和牛的動態,情趣盎然。然而詩的主題並不在此;直到最後兩句,我們才能看出詩人用意之所在。從前面八句轉入最後兩句,如信手拈來,用筆十分自然;寓尖銳諷刺於輕鬆調侃之中,用意又是多么的明快而深刻!
詩歌語言樸直清新,明白如話,表現出一種“由工入微,不犯痕跡”的精湛功夫。
(馬茂元)
標籤:寫人
詩詞推薦
名句推薦
- 且欲近尋彭澤宰,陶然共醉菊花杯。崔曙《九日登望仙台呈劉明府容》
- 居逆境中,周身皆針砭藥石,砥節礪行而不覺;處順境內,眼前盡兵刃戈矛,銷膏靡骨而不知。洪應明《菜根譚·概論》
- 遙知未眠月,鄉思在漁歌。杜荀鶴《送人游吳》
- 鳳尾森森,龍吟細細。曹雪芹《紅樓夢·第二十六回》
- 塵世難逢開口笑,菊花須插滿頭歸。
- 江山如此多嬌,引無數英雄競折腰* 《沁園春·雪》
- 鷹擊長空,魚翔淺底,萬類霜天競自由。* 《沁園春·長沙》
- 雨停荷芰逗濃香,岸邊蟬噪垂楊。閻選《臨江仙·雨停荷芰逗濃香》
- 操千曲而後曉聲,觀千劍而後識器。劉勰《文心雕龍·知音》
- 崑山玉碎鳳凰叫,芙蓉泣露香蘭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