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儒林列傳·伏生者》原文及翻譯

史記

原文:

伏生者,濟南人也。故為秦博士。孝文帝時,欲求能治《尚書》者,天下無有,乃聞伏生能治,欲召之。是時伏生年九十餘,老,不能行,於是乃詔太常使掌故晁錯往受之。秦時焚書,伏生壁藏之。其後兵大起,流亡,漢定,伏生求其書,亡數十篇,獨得二十九篇,即以教於齊魯之間。學者由 是頗能言《尚書》,諸山東大師無不涉《尚書》以教矣。
伏生教濟南張生及歐陽生,歐陽生教千 乘倪寬。倪寬既通《尚書》,以文學應郡舉,詣博士受業,受業孔安國。倪寬貧無資用,常為弟子都養,及時時間行傭賃,以給衣食。行常帶經,止息則誦習之。以試第次,補廷尉史。是時張湯方鄉學,以為奏讞掾,以古法議決疑大獄,而愛幸寬。寬為人溫良,有廉智,自持,而善著書、書奏,敏於文,口 不能發明也。湯以為長者,數稱譽之。及湯為御史大夫,以倪寬為掾,薦之天子。天子見問,說之。張湯死後六年,倪寬位至御史大夫。九年而以官卒。寬在三公位,以和良承意從容得久,然無有所匡諫;於官,官屬易之,不為盡力。張生亦為博士。而伏生孫以治《尚書》征,不能明也。
自此之後,魯周霸、孔安國,洛陽賈嘉,頗能言《尚書》事。孔氏有古文《尚書》,而安國以今文讀之,因以起其家。逸《書》得十餘篇,蓋《尚書》滋多於是矣。
《史記·儒林列傳第六十一》

譯文/翻譯:

伏生,是濟南郡人。先前做過秦朝博士。孝文帝時,他想找到能研究《尚書》的人,遍尋天下不得,後聽說伏生會講授,就打算召用他。當時伏生已年壽九十餘歲,人很老了,不能行走,於是文帝就下令太常派掌故晁錯前往伏生處向他學習。秦朝焚燒儒書時,伏生把《尚書》藏在牆壁里。後來戰亂大起,伏生出走流亡,漢朝平定天下後,他返回尋找所藏的《尚書》,已丟失了幾十篇,只得到二十九篇,於是他就在齊魯一帶教授殘存的《尚書》。自此學者們都很會講解《尚書》,餚山以東 諸位著名學者無不涉獵《尚書》來教授學生了。
伏生教濟南人張生和歐陽生,歐陽生教千乘人倪寬。倪寬精通《尚書》之後,憑藉經學方面的成績參加郡中選舉,前往博士官門下學習,從師於孔安國。倪寬家貧沒有資財,時常當學生們的廚工,還經常偷偷外出打工掙錢,來供給自己的衣食之需。他外出時常常看經書、休息時就朗讀體會它。依照考試成績的名次,他補了延尉史的缺官。當時張湯正愛好儒學,就讓倪寬做自己的掾(yuàn,院)吏,負責呈報案情。倪寬根據經義古fa6*論事判決疑難大案,因而張湯很寵用他。倪寬為人溫和善良,有廉潔的操守和聰敏的智慧,能把握自己的言行,而且擅長著書、起草奏章,文思敏捷,但是口拙不會闡述。張湯認為他是忠厚之人,多次讚揚他。等到張湯當了御史大夫,就讓倪寬當掾吏,向天子舉薦他。天子召見詢問倪寬後,很喜歡他。張湯死後六年,倪寬便官至御史大夫,在職九年去世。倪寬身居三公之位,由於性情謙和馴良,能順從皇上之意,善於調解糾紛,而得以官運久長,但是他沒有匡正勸諫過皇上的過失。居官期間,屬下的官員輕視他,不為他盡力。張生也當了博士官。而伏生的孫子也因研究《尚書》被徵召,但是他並不能闡明《尚書》的經義。
從此以後,魯人周霸、孔安國,洛陽人賈嘉,都很會講授《尚書》的內容。孔家有用先秦古文撰寫的《尚書》,而孔安國用時下隸書字型把它們重新摹寫講讀,因此就興起了他自己的學術流派。孔安國得到了《尚書》中失傳的十幾篇,大約自此《尚書》的篇目就增多起來了。
《史記·儒林列傳·伏生者》

關注字典網微信公眾號:icidian,查詢很方便。

《史記·儒林列傳·伏生者》原文及翻譯0
《史記·儒林列傳·伏生者》原文及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