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史·王庭筠傳》原文及翻譯

遼史

原文:

王庭筠字子端,遼東人。生未期,視書識十七字。七歲學詩,十一歲賦全題。稍長,涿郡王倚一見,期以國士。登大定十六年進士第。調恩州軍事判官,臨政即有聲。郡民鄒四者謀為不軌,事覺,逮捕千餘人,而鄒四竄匿不能得。朝廷遣大理司直王仲軻治其獄,庭筠以計獲鄒四,分別詿誤,坐預謀者十二人而已。再調館陶主簿。 
明昌元年四月,召庭筠試館職,中選。御史台言庭筠在館陶嘗犯贓罪,不當以館閣處之,遂罷。乃卜居彰德,買田隆慮,讀書黃華山寺,因以自號。是年十二月,上因語及學士,嘆其乏材,參政守貞日:“王庭筠其人也。”三年,召為應奉翰林文字。五年八月,上顧謂宰執曰:“應奉王庭筠,朕欲以詔誥委之。其人才亦豈易得?近党懷英作《長白山冊文》.殊不工,聞文士多妒庭筠者,不論其文顧以行止為訾。大抵讀書人多口頰.或相黨。昔東漢之士與宦官分朋,固無足怪。”遂遷庭筠為翰林修撰。承安元年正月,坐趙秉文上書事.削一官,杖六十,解職。二年,降授鄭州防禦判官。四年,起為應奉翰林文字。泰和元年,復為翰林修撰,扈從秋山,應制賦詩三十餘首,上甚嘉之。明年。卒,年四十有七。上素知其貧。詔有司賻錢八十萬以給喪事,求生平詩文藏之秘閣。 
庭筠儀觀秀偉,善談笑,外若簡貴,人初不敢與接。既見,和氣溢於顏問,殷勤慰藉如恐不及,少有可取,極口稱道,他日雖百負不恨也。從游者如韓溫甫、路元亨,其薦引者如趙秉文、馮璧-皆一時名士,世以知人許之。為文能道所欲言,暮年詩律深嚴,七言長篇尤工險韻。有文集四十卷。書法學米元章,與趙諷、趙秉文俱以名家,庭筠尤善山水墨竹雲。 (節選自《遼史·王庭筠傳》) 

譯文/翻譯:

王庭筠字子端,是遼東人。他生下來不到一周歲,看書時就認得十七個字。他七歲時學作詩,十一歲時能寫整首的詩。漸漸長大以後,涿郡人王翛只見他一面,就期望他將來會成為國家棟樑之材。大定十六年考中進士,被任命為恩州軍事判官,他剛剛從政,就贏得好名聲。恩州人鄒四圖謀zao6*反,事情被發覺,逮捕了一千多人,但鄒四卻躲藏起來未能捕獲。朝廷派大理司直王仲軻審理此案,王庭筠用計捕獲了鄒四,他分辨出被牽連的人,僅判處了參與謀亂的十二個人罷了。再調任他為館陶縣主簿。明昌元年四月,徵召王庭筠試館閣職務,被選中。御史台上奏說王庭筠在館陶任職期間曾犯貪污罪,不應安排他在館閣中任職,於是作罷。王庭筠就選擇彰德作定居地,在隆慮縣購置田地,入黃華山寺讀書,因此自號為黃華山人。明昌三年,朝廷徵召他為應奉翰林文字。這一年的十二月,章宗在談到學士們時,感嘆人才缺乏,參政守貞說:“王庭筠就是合格的人才。”明昌五年八月,章宗對宰相說:“應奉翰林文字王庭筠,我打算把起草詔誥的任務委託給他,這樣的人才哪裡是輕易能找到的。近來党懷英作《長白山冊文》,很不精美。聽說文人們很妒忌王庭筠,不看他的文才如何,只抓住他的品行進行詆毀。大致說來,讀書人愛搬弄口舌,或相互結黨。從前東漢時的儒生與宦官分別結成黨派,這本不足怪。於是提拔王庭筠為翰林修撰。 
承安元年正月,因受趙秉文上書一事的牽累,被削奪一級,杖打六十,解除職務。承安二年,貶降為鄭州防禦判官。四年,又起用為應奉翰林文字。泰和元年,再任翰林修撰,侍從章宗去秋獵,奉命作詩三十餘首,受到章宗的嘉獎。第二年逝世,終年四十七歲。章宗一向知道他貧窮,命有關部門贈錢八十萬,供喪葬費用,又蒐集他一生所作的詩文,收藏於秘閣。 
王庭筠外表清秀偉岸,善於談笑,從外表上看,好象是傲慢高貴,別人起初不敢接近他。等到見面以後,他臉上洋溢著謙和的氣色,熱情誠懇,對對方百般體貼,唯恐有不周到的地方,別人有一點可取之處,他就滿口稱讚,過後雖然別人有一百個對不起他的地方,也從不計較。和他交往的如韓溫甫、路元亨等人,經他推薦的如趙秉文、馮壁等人,都成為一時的名人,因此世人稱許他有知人之明。王庭筠的文章能充分地表達自己的思想,晚年的詩作格律嚴整,七言長詩尤其擅長用一些艱僻難押的字韻。他著有文集四十卷。他的書法學米元章的風格,與趙渢、趙秉文都是書法名家,王庭筠尤其擅長畫山水墨竹。 
《遼史·王庭筠傳》

關注字典網微信公眾號:icidian,查詢很方便。

《遼史·王庭筠傳》原文及翻譯0
《遼史·王庭筠傳》原文及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