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七月,陽城人陳勝》原文及翻譯

資治通鑑
秋,七月,陽城人陳勝,陽夏人吳廣起兵於蘄,是時,發閭左戍漁陽,九百人屯大澤鄉,陳勝、吳廣皆為屯長。會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斬。陳勝、吳廣因天下之愁怨,乃殺將尉,召令徒屬曰:“公等皆失期當斬;假令毋斬,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壯士不死則已,死則舉大名耳,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眾皆從之。
乃詐稱公子扶蘇,項燕,為壇而盟,稱大楚。陳勝自立為將軍,吳廣為都尉。攻大澤鄉,拔之。收而攻蘄,蘄下。乃令符離人葛嬰將兵徇蘄以東。攻銍、酇、苦、柘、譙,皆下之。行收兵,比至陳,車六七百乘,騎千餘,卒數萬人,攻陳,陳守、尉皆不在,獨守丞與戰譙門中,不勝、守丞死、陳勝乃入據陳。
陳涉既入陳,張耳、陳餘①詣門上謁,陳涉素聞其賢,大喜。陳中豪傑父老請立涉為楚王,涉以問張耳、陳餘。耳、餘對曰:“秦為無道,滅人社稷:暴虐百姓。將軍出萬死之計為天下除餘也今始至陳而王之示天下私。願將軍毋王,急引兵而西,遣人立六國後②,自為樹黨③,為秦益敵;敵多則力分,與④眾則兵強,如此,則野無交兵⑤,縣無守城,誅暴秦,據鹹陽,以令諸侯。諸侯亡而得立⑥,以德服之,則帝業成矣,今獨王陳,恐天下懈也。”陳涉不聽,遂自立為王,號“張楚”。當是時,諸郡縣苦秦法,爭殺長吏以應涉。
(節選自《資治通鑑》卷七)
【注釋】①張耳、陳餘:魏國名士,秦滅魏後改名換姓逃到陳地。②立六國後:扶持六國國君的後裔。③樹黨:培植黨羽。④與:跟隨,朕合。⑤交兵:軍隊交鋒。⑥亡而得立:滅亡後得到復興。

原文:

秋季,七月,陽城人陳勝、陽夏人吳廣在蘄縣聚眾起兵。當時,秦王朝徵召閭左貧民百姓往漁陽屯戍守邊,九百人途中屯駐在大澤鄉,陳勝、吳廣都被是屯長。恰巧遇上天降大雨,道路不通,推測時間已無法按規定期限到達漁陽;延誤戍期,按秦法規定,一律處斬。於是陳勝、吳廣趁著天下百姓(因秦)愁苦怨恨,就殺掉押送他們的將尉,召集戍卒號令說:“各位都已經延誤了戍期,應當被殺頭。即使不被殺頭,因長久在外戍邊而死去的人本來也要占到十之六七。況且壯士不死就算了,要死就圖大事!王侯將相難道是天生的嗎!”眾人都回響他們。
於是就假稱是公子扶蘇項燕的隊伍,用土築成高台並在台上宣誓,號稱大楚。陳勝自立為將軍,吳廣任都尉。他們攻打大澤鄉,收編大澤鄉的義軍之後攻打蘄縣。攻下蘄以後,就派符離人葛嬰率軍巡行蘄縣以東的地方,陳勝則攻打銍酇苦柘譙等地,都攻占下來。行軍中沿路收納兵員。等到到達陳縣,已有戰車六七百輛,騎兵一千多,士兵好幾萬。攻陳縣時,那裡的郡守和縣令都不在,只有守丞帶兵在城門洞裡同起義軍作戰。守丞不能勝,被人殺死了,起義軍才進城占領了陳縣。
陳勝率義軍已進入陳地,張耳、陳餘便前往陳勝的駐地通名求見。陳勝一向聽說他倆很賢能,故而非常高興。恰逢陳地中有聲望的地方人士和鄉官請求立陳勝為楚王,陳勝就拿這件事來詢問張耳、陳餘的意見。二人回答說:“秦王朝bao6*亂無道,兼滅別人的國家,殘害百姓。而今您冒萬死的危險起兵反抗的目的,就是要為天下百姓除害啊。現在您才到達陳地即要稱王,是向天下人顯露您的私心。因此希望您不要稱王,而是火速率軍向西,派人去扶立六國國君的後裔,替自己培植黨羽,以此為秦王朝增樹敵人。秦的敵人多了,兵力就勢必分散,大楚聯合的國家多了,兵力就必然強大。這樣一來,在野外軍隊不必交鋒,遇到縣城沒有兵為秦守城。剷除can6*暴的秦政權,占據鹹陽,以號令各諸侯國。滅亡的諸侯國得到復興,您施德政使它們服從,您的帝王大業就完成了!如今只在一個陳縣就稱王,恐怕會使天下人鬥志鬆懈了。”陳勝不聽從這一意見,即自立為楚王,號稱“張楚”。在當時,各郡縣的百姓都苦於秦朝法令的殘酷苛刻,因此爭相誅殺當地官吏,以回響陳勝。

關注字典網微信公眾號:icidian,查詢很方便。

《秋,七月,陽城人陳勝》原文及翻譯0
《秋,七月,陽城人陳勝》原文及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