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石城山記》原文及翻譯

《小石城山記》原文.譯文
本文是柳宗元“永州八記”的最後一篇。小石城山在永州城西北。文章以凝鍊而生動的語言,描述了小石城山的奇觀景物,並藉以抒發了自已被貶於荒遠之地,不能施展才能和抱負的悲憤心情。後半篇的議論抑揚宛轉,餘味無窮。 
自西山道口徑北,逾黃茅嶺而下,有二道:其一西出,尋之無所得;其一少北而東,不過四十丈,土斷而川分,有積石橫當其垠①。其上,為睥睨梁欐之形②;其旁,出堡塢③,有若門焉,窺之正黑,投以小石,洞然有水聲,其響之激越,良久乃已。環之可上,望甚遠。無土壤而生嘉樹美箭④,益奇而堅,其疏數偃仰⑤,類智者所施設也。 
噫!吾疑造物者⑥之有無久矣,及是愈以為誠有。又怪其不為之中州⑦,而列是夷狄⑧。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是因勞而無用。神者倘不宜如是,則其果無乎?或曰:“以慰夫賢而辱於此者。”或曰:“其氣之靈,不為偉人而獨為是物,故楚⑨之南少人而多石。”是二者,余未信之。 
注釋 
①垠;邊際。 
②睥睨:城上的矮牆。梁欐:棟樑,這裡指山石堆積形似城上望樓一類的建築。 
③堡塢:小城。 
④箭:小竹子。 
⑤數:密。偃:俯。 
⑥造物者:古人指創造萬物的神靈。 
⑦中州:中原。 
⑧夷狄:古時對少數民族的稱呼。這裡指少數民族聚居的荒遠地區。 
⑨楚:今湖南、湖北等地,春秋戰國時屬楚國。 
譯文: 
從西山道口一直向北,越過黃茅嶺,有兩條路:其中一條路向西伸延,沿路尋求沒有發現勝景;另一條稍稍向北又折向東,在不過四十丈之處,地層斷裂,被一條河水分開,有積聚的山石橫截在路端。它的上面,構成垛牆望樓的形狀;它的旁邊,聳出一座天然的城堡,還有像城門似的一個洞穴,往裡看去一片濃黑,將小石子投進去,從很深的地方傳出咚咚水聲.那聲音十分響亮,過了很久才消逝。環繞而行可以登上山頂,能眺望很遠的地方。山石上沒有土壤,然而卻生長著優美的樹木和竹子,格外地顯得奇特而堅實;它們或疏或密,或俯或仰,恰似有才智的人精心布置的。 
喔!我懷疑創造萬物的上帝有沒有已經很久了,到了這裡便越發地以為確實是有了。又奇怪上帝不在中原地區創造這樣的美景,而將它放在偏僻的荒遠之地,經歷了千百年而不能向人們展示它的美妙景致,這實在是勞而無功的啊。神靈或許不應該這樣做吧,那么難道確實沒有上帝嗎?有人說:“這是上帝用來安慰那些賢德而在這兒受屈辱的人的。”有人說:“這兒山川的靈氣不能孕育偉大的人物而卻唯獨造就了這些奇妙景致,因此楚地之南人才少而怪石多。”這兩種說法,我是都不相信的。

關注字典網微信公眾號:icidian,查詢很方便。

《小石城山記》原文及翻譯0
《小石城山記》原文及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