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令儀不責盜》閱讀答案及原文翻譯

於令儀不責盜
曹州於令儀者,市井①人也,長厚不忤物,晚年家頗富裕。一夕,盜入其家,諸子禽之,乃鄰舍人子也。令儀曰:“汝素寡悔②,何苦而為盜耶?”曰:“迫於貧耳!”問其所欲,曰:“得十千足以衣食。”於令儀如其所言與之。既去,復呼之,盜大恐。謂曰:“爾貧甚,夜負十千③以歸,恐為人所詰。留之,至明使去。”盜大感慚,卒為良民。
(摘自《澠水燕談錄》)
【注】
①市井:指做生意。
②寡悔:很少做對不起自己的事。
③十千:指十貫銅錢。
【試題】
1.下列各句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諸子禽之 禽:通“擒”,抓獲
B.汝素寡悔 素:一向,平時
C.問其所欲 欲:欲望
D.卒為良民 卒:最終
2.請將文中畫線句子“爾貧甚,夜負十千以歸,恐為人所詰”,“盜大感愧,卒為良民。翻譯成現代漢語。
3.請簡要概括於令儀的性格特點。
【答案】
1.C
2.你十分貧窮,晚上背著十貫銅錢回家,我擔心你被人盤問。
盜賊感到十分慚愧,最後成為良民。
3.善良、寬容、不損人利己,教人有方、寬厚大方、處處為別人著想。
【作者介紹】
王辟之(1031年—?),字聖塗,北宋臨淄人。宋英宗治平四年(1067年)進士。
宋哲宗元祐年間(1086—1094年),他擔任任河東縣(今山西省永濟縣)知縣,曾“廢撤淫祠之屋”,作伯夷叔齊廟,以“貴德尚賢”聞名。在澠水河畔這個人文薈萃的地方,喜歡文學的王辟之經常和朋友們歡宴,追古撫今,指點江山,暢談一些風土人情和官場趣聞。後來他把這些聽來的故事,整理成了《澠水燕談錄》十卷。
從體裁上來說,《澠水燕談錄》屬於筆記文中的史料筆記。《澠水燕談錄》就是北宋史料筆記中的代表性作品。從寫作內容和範圍來看,《澠水燕談錄》所記大都是宋哲宗紹聖年間(1094年)以前到北宋開國(960年)之間140餘年的北宋雜事。《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云:“今考此書,皆記紹聖以前雜事”。共分為十七類:帝德、讜論、名臣、知人、奇節、忠孝、才識、高逸、官制、貢舉、文儒、先兆、歌詠、書畫、事志、雜錄、談謔,記錄了360多個故事和片段。
【譯文】
於令儀是曹州(今山東菏澤)人,是個市場中的小攤販業者;他為人寬厚,很少得罪別人,晚年時的家道頗為富足。有天晚上,一名小偷侵入他家中行竊,結果被他的幾個兒子逮住了,發現原來是鄰居的小孩。於令儀問他說:“你平常很少犯過錯,何苦今天做賊呢?”小偷回答說:“因受貧困所迫的緣故。”於令儀再問他想要什麼東西,小偷說:“能得到十千錢,便足令衣食無憂了。”於令儀聽後就如數給了他。正在那小偷要出門離去時,於令儀又叫住他,這使得那小偷大為恐懼,但於令儀對他說:“你如此的貧困,晚上帶著十千錢回去,恐怕會引起巡邏人員的盤查。”於是將小偷留下,天亮後才讓他離去。那小偷深感慚愧,後來終於成了良民。
【簡評】
在《於令儀不責盜》這個故事中,於令儀通過自己的言行來教誨周圍的人,並且用寬厚的心去感化別人,甚至是盜賊。文章揭示的現實意義是,對於別人不能因一件事而下判斷性的結論,要分析事件的原因,要有原諒和向善的心,這樣才能贏得他人的尊敬。
啟示:教育別人要講究方法,要用寬大的胸懷挽救失足者。

關注字典網微信公眾號:icidian,查詢很方便。

《於令儀不責盜》閱讀答案及原文翻譯0
《於令儀不責盜》閱讀答案及原文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