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公移山

作者:列禦寇 朝代:先秦

愚公移山原文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萬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陽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懲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謀曰:“吾與汝畢力平險,指通豫南,達於漢陰,可乎?”雜然相許。其妻獻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雜曰:“投諸渤海之尾,隱土之北。”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叩石墾壤,箕畚運於渤海之尾。鄰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遺男,始齔,跳往助之。寒暑易節,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殘年餘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長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徹,曾不若孀妻弱子。雖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孫,孫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孫;子子孫孫無窮匱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應。

操蛇之神聞之,懼其不已也,告之於帝。帝感其誠,命夸娥氏二子負二山,一厝朔東,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漢之陰,無隴斷焉。

詩詞問答

問:愚公移山的作者是誰?答:列禦寇
問:愚公移山寫於哪個朝代?答:先秦
問:愚公移山是什麼體裁?答:文言文

譯文和注釋

譯文
  太行、王屋兩座山,縱橫七百里,高七八千丈,本來在冀州南邊,黃河北岸的北邊。

北山下面有個名叫愚公的人,年齡將近九十歲了,面對著山居住。他苦於山區北部的阻塞,出入都要曲折繞遠,於是集合全家人商量說:“我跟你們盡全力剷除險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向豫州南部,到達漢水南岸,好嗎?”大家紛紛表示贊同。他的妻子提出疑問說:“憑你的力氣,連魁父這座小山也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樣呢?再說,挖下來的土和石頭又安放在哪裡?”眾人說:“把它扔到渤海的邊上,隱土的北邊。”於是愚公率領兒孫中能挑擔子的三個人上了山,鑿石頭,挖土,用箕畚運到渤海邊上。鄰居京城氏的孀妻有個遺腹子,剛剛換牙的年紀,蹦蹦跳跳地去幫助他。冬夏換季,才能往返一次。

河灣上聰明的老頭譏笑愚公,阻止他幹這件事,說:“你真的太愚蠢了!就憑你殘餘的歲月、剩下的力氣連山上的一棵草都動不了,又能把泥土石頭怎么樣呢?”北山愚公長嘆一聲說:“你思想頑固,頑固到了不可改變的地步,連孤兒寡婦都比不上。即使我死了,還有兒子在呀;兒子又生孫子,孫子又生兒子;兒子又有兒子,兒子又有孫子;子子孫孫無窮無盡,可是山卻不會增高加大,還怕挖不平嗎?”河曲智叟無話可答。

手中拿著蛇的山神聽說了這件事,怕他不停地幹下去,於是向天帝報告了。天帝被愚公的誠心感動,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兩個兒子背走了那兩座山,一座放在朔方的東邊,一座放在雍州的南邊。從這以後,冀州的南部直到漢水南岸,再也沒有高山阻隔了。

注釋
太行山:在黃土高原和華北平原之間。
王屋山:在山西陽城、垣曲與河南濟源之間。
方:指面積。
仞:古代長度單位,以七尺或八尺為一仞。
冀州:古地名,包括現在河北省,山西省,河南省黃河以北,遼寧省遼河以西的地區。
河陽:黃河北岸。山的北面和江河的南面叫做陰,山的南面和江河的北面叫做陽。
且:副詞,將近。
面山而居:面對著山居住。
懲(chéng):這裡是“苦於,為......所苦”的意思。
塞(sè):阻塞。
迂(yū):曲折、繞遠。
聚室而謀:集合全家來商量。室,家。
汝:你。這裡做複數看,為“你們”的意思。
畢力平險:盡全力剷除險峻的大山。
指通豫南:一直通向豫州的南部。指,直。豫州,古地名,在今河南省黃河以南。
漢陰:漢,就是漢水;陰,山的北面或水的南面叫陰。
獻疑:提出疑問。
以:憑藉。
雜然相許:紛紛表示贊成。雜然,紛紛的樣子。許,贊同。
損::削減。
曾(zēng):副詞,加強否定語氣,可譯為“連……也……”,常與“不”連用。
魁父:古代一座小山的名稱,在現今河南省開封縣陳留鎮境內。魁(kuí)。
丘:土堆。
置:安放。
且:況且。
焉:疑問代詞,哪裡。
荷(hè):扛的意思。
夫:成年男子。
箕畚(jī běn)簸箕,一種用竹片或柳條編成的器具。這裡是用箕畚裝土石的意思。
孀(shuāng) :孀妻,寡婦。
遺男:遺孤,單親孤兒,遺腹子。
齔(chèn):兒童換牙齒,乳齒脫落後重新長恆齒。這裡始齔表示年齡,約七八歲。齔,換牙。
寒暑易節:冬夏換季,指一年的時間。易,交換。節,季節。
始一反焉:才往返一次。反,通“返”往返。焉,語氣助詞。
河曲:古地名,在今山西省芮城縣西。
叟(sǒu):老頭。
惠:同“慧”,聰明;不惠,指愚蠢。
其:在“如……何”前面加強反問語氣。
長息:長嘆。
一毛:一草一木,地面所生的草木,這裡指山的一小部分。
汝心之固,固不可徹:你思想頑固,頑固到了不可改變的地步。徹,通。
匱(kuì):竭盡的意思。
雖我之死:即使我死了。雖,即使。之,用在主謂之間,無實意。
苦:愁。
亡(wú)以應:沒有話來回答。亡,通“無”。
操蛇之神:神話中的山神,手裡拿著蛇,所以叫操蛇之神。操,持。
懼其不已:怕他不停地幹下去。其,愚公。已,停止。
帝:神話中的天帝。
感其誠:被他的誠心所感動。感,被……感動。
夸娥氏:神話中力氣很大的神。
負:背。
厝(cuò):同“措”,放置。
朔東:就是朔方以東地區,指山西省的東部。
雍:就是雍州,在現今陝西、甘肅省一帶地區。
隴斷:即壟斷,山岡高地
列子:這是一部古書的名稱,屬於中國先秦時期道家的著作。關於這部書,有兩種說法:一種認為是戰國初年的列禦寇著的;另一種認為是後來晉代的人著的,沒有定論。書中記載了許多寓言和傳說故事。

詩文賞析

《愚公移山》主題思想即恆道。

“愚公移山”故事出自《列子》。《列子》文本的字裡行間表達了崇尚虛靜思想,強調人在自然天地間的積極作用。“愚公移山”的寓言故事也正是對《列子》文本中核心思想的充分註解:

首先,“愚公移山”故事象徵了“道”的永恆性。聯繫其他篇章,從《列子》一書的整體性和系統性上分析即可看出,《列子》不但繼承了《道德經》關於“恆道”的思想,而且從過程論的角度予以了發揮。《天瑞》篇在論及陰陽的時候分別以“太易、太初、太始、太素”來指稱天地化生的不同階段。最後,作者又以“一”到“九”的數字象徵大道循環往復的運動。而“愚公移山”故事中子子孫孫無窮盡的意象實際上可以看作大道永恆而生生不息精神的寄託。其次,故事表達了道家的“抱一”觀念。這種觀念起端於老子《道德經》,並且被《列子》、《莊子》等道家著作所繼承和詮釋。道家講的“一”乃是基於“道”的整體性、永恆性、化生性而提出的重要概念,體現了哲學的高度抽象。《道德經》稱“道生一”,又說“聖人抱一為天下式”。引伸到社會人生方面,“抱一”即表現為行事持之以恆,具有堅定信念。愚公雖然年紀很大,但卻堅信可以搬走兩座大山,並且率領子孫挖山不止,以實際行動履行了道家的“抱一”精神。

張湛《列子注》之後,“愚公移山”的故事得到廣泛流傳,但更多時候這個故事已經脫離了《列子》引用這則故事的語境,不再是一個哲學命題的註腳,而成為可以隨意解釋的一個獨立故事,當然這也立足於故事本身的可延展性和多元解釋的可能性。正因為這樣,該故事在文學、哲學、甚至是民間信仰中都得到了新的解讀。

愚公何德,遂荷鍤而移山;精衛何禽,欲銜石而塞海。(南北朝\庾信《擬連珠四十四首》之三八)豈冤禽之能塞海,非愚叟之可移山。

唐·丘鴻漸在《愚公移山賦》里也提到了愚公形象,他說:止萬物者艮,會萬靈者人。艮為山以設險,人體道以通神。是知山之大,人之心亦大,故可以議其利害也。昔太行聳峙,王屋作固。千岩糾紛,萬仞回互。蓄冰霜而居夏凝結,聯源流而飛泉積素。爰有諄諄愚叟,面茲林麓。愴彼居之湫隘,懲祁寒之慘毒。激老氏之志,且欲移山;當算亥之年,寧憂就木。

世人始知愚公之遠大,未可測已;夸娥之神力,何其壯哉!儻若不收遺男之助,荷從智叟之辨。則居當困蒙,往必遇蹇,終為丈夫之淺。今者移山之功既已成,河冀之地又以平,則愚公之道行。客有感而嘆曰:事雖殊致,理或相假。多岐在於亡羊,齊物同於指馬。我修詞而忘倦,彼移山之不捨。吾亦安知夫無成與有成,諒歸功於大冶。在這裡,作者提出的愚公移山之人道與天道說。提出了“知山之大,人之心亦大”的思想。移山之既成,在於“愚公之道行”,“體道以通神”,因而人天同心,最終獲得有成。

人道大於天道,天地同心,人能感天,這是唐代人通過解讀愚公移山而得到的哲學思想和精神。不論是究其“志氣”、“自成”,還是“精誠之心”,都是持肯定、讚揚的態度來肯定愚公這個形象的。以此訓寓後人。

傳統的敘事寓意指遇上困難時要發揚“愚公移山”的精神,不畏艱險,迎難而上,持之以恆,爭取最後的勝利。這是一個經典的敘事手法,而且寓意深刻。[5]

《愚公移山》,是一篇具有樸素的唯物主義和樸素的辯證法思想的寓言故事。它借愚公形象的塑造,表現了中國古代勞動人民有移山填海的堅定信心和頑強毅力,說明了“愚公不愚,智叟不智”,只要不怕困難,堅持鬥爭,定能獲得事業上的成功,這對人們有很大的啟發。

文本中插入了愚公和智叟二人的對話,蘊含著寓言所特具的哲理,頗能發人深省。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殘年餘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智叟的“笑”,是對愚公移山不屑一顧的輕蔑情態;智叟的“止”,是對愚公移山不以為然而進行粗暴的干涉。這個自以為多智的老頭子,在他的眼裡,愚公能移山簡直是不可思議的事,所以脫口而出,給愚公潑冷水。智叟譏笑愚公笨拙,所持理由與愚公的妻子相同,便兩者態度迥異,一個是自視其高,加以阻撓,一個是提疑問,目的是為解決問題。

智叟,智於其表,愚在其中,因此愚公對智叟的冷嘲熱諷,先報之以一聲長嘆,表示遺憾想不到智叟竟是這樣的木然無知,接著,針鋒相對地進行駁斥:“汝心之固,固不可徹,曾不若孀妻弱子。雖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孫,孫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孫;子子孫孫無窮匱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出語尖銳犀利,畢露鋒瓦。這段話含有很大的思想空量,闡述了“有限”和“無限”的樸素的辯證關係,進一步表現了愚公迎難而上的精神。

智叟只看到愚公的“殘年餘力”及山高難以削平的一面,而看不到人類延續不斷及山不會增高的一面,所以堪稱“固不可徹”,比起愚公的目光來實是短淺。愚公藐視大山,敢於移山,知難而進,堅韌不拔,是因為他看到了人的作用,通過努力,事物是能夠轉化的。由此可見愚公形愚而實智。

文章篇末以移山取得了最後勝利,矛盾獲得了解決,作為故事的結局,充滿了浪漫主義的色彩。由於古代生產力和自然科學不發達的緣故,往往幻想著能有超人力量來幫助人們移山填海,征服大自然,所以作者運用了浪漫主義的藝術想像,寫“操蛇之神”聽說愚公要永不停息地挖山而害怕起來,將此事告訴了“天帝”,“帝感其誠”,就派遣了兩個大力士把兩座大山背走了。

這顯然是神話,在客觀理實中是不存在的,但卻反映了當時人們有“人定勝天”的強烈願望,和變革大自然的雄偉氣魄,也反映了作者對作品中所闡述的哲理思想的堅信,以神話的形式給予了肯定。寄未來理想的實現於神話,寓哲理思想於想像,作者這樣寫,就是為了讓人們在精神是得到鼓舞,在情緒上受到感染。

這則寓言在寫作上,有兩個顯著的藝術特色:

第一,對比手法的運用相當成功。為了突出愚公“挖山水止”的精神,強調矛盾可以互相轉化的哲理思想的正確,就以“子子孫孫無窮匱”與“山不加增”對比;為了表現移山時不畏艱險的氣概,激勵人們去掌握這一哲理思想,就以“年且九十”的愚公,“子孫荷擔者三夫”的家庭,“始齔”的助手,與“方七百里,高萬仞”的兩座大山對比;為了說明愚公並不愚,智叟並不智,顯示這一哲理思想所產生的威力,就以智叟的一開始的“笑而止之”與被駁後的“無以應”對比,等等,在對比中逐步完成了愚公藝術形象的塑造。

第二,故事情節的安排比較巧妙。全文篇幅短小,然而卻寫得曲折多姿,波瀾起伏,加之行文緊湊,筆墨舒灑自如,令人讀後興味盎然。文章擺出了人和山的矛盾,寫愚公“聚室而謀”,全家人紛紛表示贊成,接著就該是行動起來一起移山,誰知愚公之妻獻疑,產生了波折,而所疑的都是移山中碰到的具體問題,這些具體問題不解決,那人和山的矛盾也就不能解決。經過討論,商量了辦法,出現了移山勞動的盛況,接著就該是苦戰不休,不料跳出來個智叟,形成了移山的阻礙,老愚公就和智叟展開了激烈的辯論,在辯論中揭示出寓言所包含的哲理思想,這樣既突顯了愚公精神的可貴,同時深化了作品的主題思想。

在一個僅有三百餘字的簡單的故事裡,將較多的矛盾集中起來描寫,能夠收到戲劇性的藝術效果,否則順流平坡地寫下去,還不只是索然寡味,更重要的是所要強調的內容得不到強調,不能使主題通過人物形象的塑造而圓滿地表達出來。一般地講,從簡單中見複雜,在情節安排上並不容易,因此處理得不好,就會使人感到複雜中仍然顯得簡單。《愚公移山》故事本身簡單,但由於在情節的處理上沒有平鋪直敘,而是從矛盾相繼出現的尖銳性上去顯示複雜性,這樣就增強了文章跌宕的氣勢,引人入勝。解決矛質,沒有簡單化,愚公說服其妻,不是以空話大話壓服,而是靠眾人拿出辦法;駁倒智叟,不是泛泛頂撞,而是據理而言。愚公的“理”,非等閒之論,它是作品中哲理思想的精髓,字字如錘擊出的火星,句句似脫了弦的利箭,都是性格化的語言,又都是有哲理思想深度的語言,。正是如此,理直才能氣壯,理屈必然詞窮,愚公駁得智叟啞口無言。兩個人的辯論將故事情節推上了高潮,使寓言的寓意得到充分的展示。

標籤:國中文言文寓言

詩詞推薦

  • 愛蓮說

    周敦頤宋代〕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晉陶淵明獨愛菊。自李唐來,世人盛愛牡丹。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
  • 歐陽曄破案

    馮夢龍明代〕歐陽曄治鄂州,民有爭舟而相毆至死者,獄久不決。曄自臨其獄,坐囚於庭中,去其桎梏而飲食之,食訖,悉勞而
  • 送董邵南遊河北序

    韓愈唐代〕燕趙古稱多感慨悲歌之士。董生舉進士,屢不得志於有司,懷抱利器,鬱郁適茲土。吾知其必有合也。董生勉乎哉
    愚公移山原文_愚公移山的賞析_古詩文
  • 桑生李樹

    佚名〔〕南頓張助,于田中種禾,見李核,欲持去,顧見空桑,中有土,因植種,以余漿溉灌。後人見桑中反覆生李,轉相
  • 魯恭治中牟

    范曄南北朝〕魯恭為中牢令,重德化,不任刑罰。袁安聞之,疑其不實,陰使人往視之。隨恭行阡陌,俱坐桑下。有雉過,止其
    愚公移山原文_愚公移山的賞析_古詩文
  • 書法家歐陽詢

    佚名〔〕歐陽詢嘗行,見古碑,晉索靖所書。駐馬觀之,良久乃去。數百步復反,下馬佇立,及疲,乃布裘坐觀,因宿其旁
    愚公移山原文_愚公移山的賞析_古詩文
  • 陶侃惜谷

    司馬光兩漢〕陶侃嘗出遊,見人持一把未熟稻,侃問:“用此何為?”人云:“行道所見,聊取之耳。”侃大怒詰曰:“汝⑺既
    愚公移山原文_愚公移山的賞析_古詩文
  • 一篋磨穴硯

    佚名〔〕古人有學書於人者,自以為藝成,辭而去。師曰:“吾有一篋物,不欲付他人,願托置於某山下。”其人受之,因
    愚公移山原文_愚公移山的賞析_古詩文
  • 不識自家

    佚名〔〕曩有愚者,常於戶外縣履為志。一日出戶,及午,忽暴雨。其妻收履。至薄暮,愚者歸,不見履,訝曰:“吾家徙
  • 狼三則

    蒲松齡清代〕其一  有屠人貨肉歸,日已暮,欻一狼來,瞰擔上肉,似甚垂涎,隨尾行數里。屠懼,示之以刃,少卻;及走,
  • 蹇材望偽態

    佚名〔〕蹇材望,蜀人,為湖州倅。北兵之將至也,蹇毅然自誓必死,乃作大錫牌,鐫其上曰:“大宋忠臣蹇材望。”且以
    愚公移山原文_愚公移山的賞析_古詩文
  • 滿井遊記

    袁宏道明代〕燕地寒,花朝節後,余寒猶厲。凍風時作,作則飛沙走礫。侷促一室之內,欲出不得。每冒風馳行,未百步輒返。
  • 畫蛇添足

    劉向兩漢〕楚有祠者,賜其舍人卮酒,舍人相謂曰:“數人飲之不足,一人飲之有餘。請畫地為蛇,先成者飲酒。”一人蛇先
    愚公移山原文_愚公移山的賞析_古詩文
  • 山市

    蒲松齡清代〕奐山山市,邑八景之一也,然數年恆不一見。孫公子禹年與同人飲樓上,忽見山頭有孤塔聳起,高插青冥,相顧驚
  • 陳太丘與友期行

    劉義慶南北朝〕陳太丘與友期行,期日中,過中不至,太丘捨去,去後乃至。 元方時年七歲,門外戲。客問元方:“尊君在不?
    愚公移山原文_愚公移山的賞析_古詩文
  • 孫權勸學

    司馬光宋代〕初,權謂呂蒙曰:“卿今當塗掌事,不可不學!”蒙辭以軍中多務。權曰:“孤豈欲卿治經為博士邪?但當涉獵,
    愚公移山原文_愚公移山的賞析_古詩文
  • 始得西山宴遊記

    柳宗元唐代〕自余為僇人,居是州,恆惴慄。其隟也,則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日與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窮回溪,幽泉怪石,
  • 感遇·幽人歸獨臥

    張九齡唐代〕幽人歸獨臥,滯慮洗孤清。持此謝高鳥,因之傳遠情。日夕懷空意,人誰感至精?飛沉理自隔,何所慰吾誠。
    愚公移山原文_愚公移山的賞析_古詩文
  • 昔齊攻魯,求其岑鼎

    左丘明先秦〕昔齊攻魯,求其岑鼎。魯侯偽獻他鼎而請盟焉。齊侯不信,曰:“若柳季雲是,則請受之。”魯欲使柳季。柳季曰
    愚公移山原文_愚公移山的賞析_古詩文
  • 南岐人之癭

    劉元卿明代〕南岐在秦蜀山谷中,其水甘而不良,凡飲之者輒病癭,故其地之民無一人無癭者。及見外方人至,則群小婦人聚觀
愚公移山原文_愚公移山的賞析_古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