隴西行原文
十里一走馬,五里一揚鞭。都護軍書至,匈奴圍酒泉。
關山正飛雪,烽戍斷無煙。
詩詞問答
問:隴西行的作者是誰?答:王維
問:隴西行寫於哪個朝代?答:唐代
問:隴西行是什麼體裁?答:樂府
問:王維的名句有哪些?答:王維名句大全
譯文和注釋
譯文
告急的軍使躍馬揚鞭,十里郡十里縱馬使馳,五里郡五里不斷揚鞭。
西北都護府的軍使傳來了加急的軍書,匈奴的軍隊已經圍困西域重鎮酒泉。
邊關的山嶽原野,卻只見漫天使雪,不見烽火煙。
注釋
隴西行:樂府古題,郡名“步出夏門行”,屬《相和歌·瑟調曲》。隴西,隴山之西,在今甘肅省隴西縣以東。
都護:官名。漢代設定西域都護,唐代設定六大都護府以統轄西域諸國。
匈奴:這裡泛指中國北部和西部的少數民族。酒泉:郡名,在今酒泉市東北。
關山:泛指邊關的山嶽原野。
斷:中斷聯繫。
詩文賞析
從體裁上看,這首詩屬於古體詩,從題材上看,這首詩屬於邊塞詩。
詩一開頭,便寫告急途中,軍使躍馬揚鞭,飛馳而來,一下子就把讀者的注意力緊緊吸引住了。一、二句形容在“一走馬”“一揚鞭”的瞬息之間,“十里”“五里”的路程便風馳電掣般地一閃而過,以誇張的語言渲染了十萬火急的緊張氣氛,給人以極其鮮明而飛動的形象感受。這是兩個倒裝句,按一般的寫法是:一走馬十里,一揚鞭五里。但是這樣寫,一個五言的句子上三下二,不符合詩歌語言的正常節奏,讀起來拗口。像這樣“十里一走馬,五里一揚鞭”,不僅上口,也因為將“十里”“五里”提前,加以強調,而突出了馬的速度之快。中間兩句,點明了騎者的身份和告急的事由。一個“圍”字,可見形勢的嚴重。一個“至”字,則交代了軍使經過“走馬”“揚鞭”的飛馳疾驅,終於將軍書及時送到。最後兩句,補充交代了氣候對烽火報警的影響。按理,應當先見烽火,後到軍書。然而如今在接到軍書之後,舉目西望,卻只見漫天飛雪,一片迷茫,望斷關山,不見烽煙。是因雪大點不著烽火呢,還是點著了也望不見,反正是烽火聯繫中斷了。這就更突出了飛馬傳書的刻不容緩。寫到這裡,全詩便戛然而止了,結得乾脆利落,給讀者留下了想像的餘地。儘管寫形勢危急,氣氛緊張,而詩中表現的情緒卻是熱烈、鎮定和充滿自信的。
這首詩,取材的角度很有特色。它反映的是邊塞戰爭,但並不正面描寫戰爭。詩人的著眼點既不在軍書送出前邊關如何被圍,也不在軍書送至後援軍如何出動,而是僅僅擷取軍使飛馬告急這樣一個片斷、一個側面來寫,至於前前後後的情況,則讓讀者自己用想像去補充。這種寫法,節奏短促,一氣呵成,篇幅集中而內蘊豐富,在藝術構思上也顯得不落俗套。
詩詞推薦
名句推薦
- 死殃殘亡,非自至也,惑召之也。呂不韋《呂氏春秋·紀·孟春紀》
- 不辭山路遠,踏雪也相過。
- 川澤納污,所以成其深;山嶽藏疾,所以就其大。魏徵《隋書·列傳·卷十一》
- 前事之不忘,後事之師。劉向《戰國策·趙一·張孟談既固趙宗》
- 終然獨不見,流淚空自知。
- 移舟去。未成新句。一硯梨花雨。周晉《點絳唇·訪牟存叟南漪釣隱》
- 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
- 殘燈明滅枕頭欹,諳盡孤眠滋味。
- 春到南樓雪盡。驚動燈期花信。
- 人生百年有幾,念良辰美景,休放虛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