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堂春·落紅鋪徑水平池

作者:秦觀 朝代:宋代

畫堂春·落紅鋪徑水平池原文

落紅鋪徑水平池,弄晴小雨霏霏。杏園憔悴杜鵑啼,無奈春歸。
柳外畫樓獨上,憑欄手捻花枝,放花無語對斜暉,此恨誰知?

詩詞問答

問:畫堂春·落紅鋪徑水平池的作者是誰?答:秦觀
問:畫堂春·落紅鋪徑水平池寫於哪個朝代?答:宋代
問:秦觀的名句有哪些?答:秦觀名句大全

秦觀畫堂春·落紅鋪徑水平池書法欣賞

秦觀畫堂春·落紅鋪徑水平池書法作品欣賞
畫堂春·落紅鋪徑水平池書法作品

譯文和注釋

譯文
池塘水滿,落花鋪滿了園中小徑。細雨霏霏,時停時下,乍晴乍陰。杏園裡春殘花謝只有杜鵑鳥的聲聲哀啼,好像在無可奈何地慨嘆春天已經歸去了。
獨自登上柳樹旁的畫樓,手捻著花枝,倚靠在欄桿上。一會又放下手中花枝,抬頭靜靜地凝望著斜陽,對美好年華的無限眷戀之情,又有誰能知曉呢?

注釋
畫堂春:最初見《淮海居士長短句》。四十七字,前片四平韻,後片三平韻。《山谷琴趣外篇》於兩結句各添一字。
水平池:池塘水滿,水面與塘邊持平。
弄晴:展現晴天。霏霏:雨雪密也。《詩·小雅·採薇》有“今我來思,雨雪霏霏”。亦狀雲氣之盛。《楚辭·九嘆·遠逝》有“雲霏霏而隕集”。杜甫《雨四首》之三:“寒雨下霏霏。”
杏園:園林名,故址在今陝西西安大雁塔南。杏園是唐時著名園林,在曲江池西南,為新進士游宴之地。《秦中歲時記》:“進士杏花園初會謂之探花宴,以少俊二人為探花使,遍游名園,若他人先折得名花,則二使皆有罰。”此處以杏園借指北宋汴京之瓊林苑,楊侃《皇畿賦》:“彼池之南,有苑何大。既瓊林而是名,亦玉輦而是待。其或折桂天庭,花開鳳城,則必有聞喜之新宴,掩杏園之舊名。”憔悴:形容人瘦弱,面色不好看。這裡形容暮春花事將盡的景象。杏園憔悴,用杜牧《杏園》詩:“莫怪杏園憔悴去,滿城多少插花人。”故知此詞寫落第心情。
手捻花枝:古人以為表示愁苦無聊之動作。
“放花”二句:明沈際飛評日:“此恨亦知不得。”因抒落第之恨,事關政治,故云“知不得”。

詩文賞析

該詞描寫精美的春歸之景,以惜春之懷,發幽婉深恨之情,令人思之不盡,可謂這首詞的顯著特點。

詞的上片寫春歸之景。從落紅鋪徑、水滿池塘、小雨霏霏,到杏園花殘、杜鵑啼叫,寫來句句景語、情語。清秀柔美,深美婉約。先寫飄零凋落的花瓣已經鋪滿了園間小路,池水上漲已與岸齊平了,再寫說晴不晴,說陰不陰,小雨似在逗弄晴天一樣。觀看杏園已失去了“紅杏枝頭春意鬧”的動人景色。它像一個青春逝去的女子,容顏顯得憔悴而沒有光澤了。再聽枝頭杜鵑鳥兒,傳來聲聲“不如歸去”,泣血啼喚,多么令人傷感。杜牧詩有:“莫怪杏園憔悴去,滿城多少插花人”,這句可能化用小杜詩意。作者從所見所聞之春歸的景物寫起,不用重筆,寫“落花”只是“鋪徑”,寫“水”只是“平池”,寫“小雨”只是“霏霏”,第三句寫“杏園”雖用了“憔悴”二字,明寫出春光之遲暮,然而“憔悴”中也仍然有著含斂的意致。片末,總括一句“無奈春歸”,其無可奈何之情,已在上述描寫中得到充分表現。但也只是一種“無奈”之情,而並沒有斷腸長恨的呼號,這樣就見出一種纖柔婉麗之美。

詞的下片,側重寫人。寫她獨自一人登上冒出柳樹枝頭的畫樓,斜倚欄桿,手捻花枝。這句似由馮延巳《謁金門》:“閒引鴛鴦香徑里,手挼紅杏蕊”詞意化來。緊接著又寫下一句“放花無語對斜暉”,真是神來之筆。因為一般人寫到對花愛賞多隻不過是“看花”、“插花”、“折花”、“簪花”,都是把對花的愛賞之情變成了帶有某種目的性的一種理性之處理了。而從“手捻花枝”,接以“放花無語”,又對“斜暉”,委婉含蓄,哀怨動人,充分體現了少游詞出於心性之本質的纖柔婉約的特點。

秦觀這首詞所寫從“手捻花枝”到“放花無語”,是如此自然,如此無意,如此不自覺,更如此不自禁,而全出於內心中一種敏銳深微的感動。當其“捻”著花枝時,其愛花是何等深情,當其“放”卻花枝時,其惜花又是何等無奈。而“放花”之下,乃繼之以“無語”,正是因為此種深微細緻的由愛花惜花而引起的內心中的一種幽微的感動,原不是粗糙的語言所能夠表達的。而又繼之以“對斜暉”三個字,便更增加了一種傷春無奈之情。“放花無語對斜暉”,七個字中只是極為含蓄地寫了一個“放花無語”的輕微動作,和“對斜暉”的凝立的姿態,卻隱然有一縷極深幽的哀感襲人而來。所以繼之以“此恨誰知”,才會使人感到其中之心果然有一種難以言說的幽微之深恨。

誠然,詞人沒有寫她“恨”什麼。但從詞人描繪的這幅春歸圖裡,分明看見她面對春歸景色,正在慨嘆春光速人易老,感傷人生離多聚少,青春白白流逝。全詞蘊藉含蓄,寄情悠遠。真是義蘊言中,韻流弦外,具有言盡而意無窮的餘味。

標籤:傷春抒情

詩詞推薦

畫堂春·落紅鋪徑水平池原文_畫堂春·落紅鋪徑水平池的賞析_古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