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之道
作者:禮記 朝代:兩漢大學之道原文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其本亂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詩詞問答
問:大學之道的作者是誰?答:禮記
問:大學之道寫於哪個朝代?答:兩漢
禮記大學之道書法欣賞
譯文和注釋
譯文
大學的宗旨在於弘揚光明正大的品德,學習和套用於生活,使人達到最完善的境界。 知道應達到的境界才能夠志向堅定;志向堅定才能夠鎮靜不躁;鎮靜不躁才能夠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夠思慮周詳;思慮周詳才能夠有所收穫。每一樣東西都有根本有始末,每件事情都有開始有終結。明白了這本末始終的道理,就接近事物發展的規律了。
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揚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國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國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養自身的品性;要想修養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誠;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誠,先要使自己革除不好的思想;認識最真的本心。
通過伏滅革除內心不好的私慾、物慾,而彰顯明德,認識本心,表里如一。意念才能真誠;意念真誠後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後才能修養品性;品性修養後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後才能治理好國家;治理好國家後天下才能太平。
上自國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養品性為根本。若這個根本被擾亂了,家庭、家族、國家、天下要治理好是不可能的。不分輕重緩急,本末倒置卻想做好事情,這也同樣是不可 能的。
注釋
大學之道:大學的宗旨。“大學”一詞在古代有兩種含義:一是“博學”的意思;二是相對於國小而言的“大人之學”。古人八歲入國小,學習 “灑掃應對進退、禮樂射御書數”等文化基礎知識和禮節;十五歲入大學,學習 * 、政治、哲學等“窮理正心,修己治人”的學問。第二種含義同樣也有“博學”的意思。”道“的本義是道路,引申為規律、原則等,在中國古代哲學、政治學裡,也指宇宙萬物的本原、個體,一定的政治觀或思想體系等,在不同的上下文環境裡有不同的意思。
明明德:前一個“明”作動詞,有使動的意味,即“使彰明”, 也就是發揚、弘揚的意思。後一個“明”作形容詞,明德也就是光明正大的品德。
親民:《管子·形勢解》:“道之純厚,遇之有實,雖不言曰‘吾親民’,而民親矣”。王陽明曾與弟子徐愛辨親民和新民,認為“宜從舊本作‘親民’”,列在《傳習錄》首章,“說親民便是兼教養意,說新民便覺偏了”。“親民”的目的主要是在於“齊家”,齊家即親民也。“親民”二字與上面“明明德”結合,即弘揚光明的品德要學習和套用於日常生活當中,大人的學問即從生活中而來。
知止:知道目標所在。
得:收穫。
齊其家:管理好自己的家庭或家族,使家庭或家族興旺發達。
修其身:修養自身的品性。
致其知:彰顯明德本心,誠明一致。
格物:革除內心的私慾。
庶人:指平民百姓。
壹是:都是。本:根本。
末:相對於“本”而言,指枝末、枝節。
厚者薄:該重視的不重視。薄者厚:不該重視的卻加以重視。
未之有也:即未有之也。沒有這樣的道理(事情、做法等)。
標籤:哲理
詩詞推薦
名句推薦
- 聖人之救危國也,以忠拂耳。韓非及後人《韓非子·安危》
- 凍臉有痕皆是血,酸心無恨亦成灰。
- 水流花謝兩無情,送盡東風過楚城。崔塗《春夕》
- 金柳搖風樹樹,系彩舫龍舟遙岸。
- 有不虞之譽,有求全之毀。孟子《孟子·離婁章句上·第二十一節》
- 大丈夫生於亂世,當帶三尺劍立不世之功;今所志未遂,奈何死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五十三回》
- 當年志氣俱消盡,白髮新添四五莖。薛逢《長安夜雨》
- 貨盡而後知不足,是不知量也,事已,而後知貨之有餘,是不知節也管仲《管子·乘馬》
- 知君慣度祁連城,豈能愁見輪台月。
- 重岡已隔紅塵斷,村落更年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