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上受降城聞笛原文
回樂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處吹蘆管,一夜征人盡望鄉。
詩詞問答
問:夜上受降城聞笛的作者是誰?答:李益
問:夜上受降城聞笛寫於哪個朝代?答:唐代
問:李益的名句有哪些?答:李益名句大全
李益夜上受降城聞笛書法欣賞
譯文和注釋
譯文
回樂烽前的沙地潔白似雪,受降城外的月色有如深秋白霜。
不知何處吹起淒涼的蘆管,惹得出征的將士一夜都在思念家鄉。
注釋
受降城:唐初名將張仁願?為了防禦突厥,在黃河以北築受降城,分東、中、西三城,都在今內蒙古自治區境內。另有一種說法是:公元646年(貞觀二十年),唐太宗親臨靈州接受突厥一部的投降,“受降城”之名即由此而來。
回樂烽:烽火台名。在西受降城附近。一說當作“回樂峰”,山峰名,在回樂縣(今寧夏靈武西南)。
蘆管:笛子。一作“蘆笛”。
征人:戍邊的將士。盡:全。
詩文賞析
這是一首抒寫戍邊將士鄉情的詩作。詩題中的受降城,是靈州治所回樂縣的別稱。在唐代,這裡是防禦突厥、吐蕃的前線。
詩的開頭兩句,寫登城時所見的月下景色。遠望回樂城東面數十里的丘陵上,聳立著一排烽火台。丘陵下是一片沙地,在月光的映照下,沙子象積雪一樣潔白而帶有寒意。近看,但見高城之外,天上地下滿是皎潔、淒冷的月色,有如秋霜那樣令人望而生寒。這如霜的月光和月下雪一般的沙漠,正是觸發征人鄉思的典型環境。而一種置身邊地之感、懷念故鄉之情,隱隱地襲上了詩人的心頭。在這萬籟俱寂的靜夜裡,夜風送來了淒涼幽怨的蘆笛聲,更加喚起了征人望鄉之情。“不知何處吹蘆管,一夜征人盡望鄉”,“不知”兩字寫出了征人迷惘的心情,“盡”字又寫出了他們無一例外的不盡的鄉愁。
從全詩來看,前兩句寫的是色,第三句寫的是聲;末句抒心中所感,寫的是情。前三句都是為末句直接抒情作烘托、鋪墊。開頭由視覺形象引動綿綿鄉情,進而由聽覺形象把鄉思的暗流引向滔滔的感情的洪波。前三句已經蓄勢有餘,末句一般就用直抒寫出。李益卻蹊徑獨辟,讓滿孕之情在結尾處打個迴旋,用擬想中的征人望鄉的鏡頭加以表現,使人感到句絕而意不絕,在夏然而止處仍然漾開一個又一個漣漪。這首詩藝術上的成功,就在於把詩中的景色、聲音、感情三者融合為一體,將詩情、畫意與音樂美熔於一爐,組成了一個完整的藝術整體,意境渾成,簡潔空靈,而又具有含蘊不盡的特點。因而被譜入弦管,天下傳唱,成為中唐絕句中出色的名篇之一。
(陳志明)
詩詞推薦
名句推薦
- 相思不管年華,喚酒吳娃市。
- 下有所求,其心必進,遷之宜緩,速則滿矣。來俊臣《羅織經·治下卷第三》
- 天明登前途,獨與老翁別。
- 休問梁園舊賓客,茂陵秋雨病相如。
- 從來幽怨應無數?鐵馬金戈,青冢黃昏路。納蘭性德《蝶戀花·出塞》
- 正身直行,眾邪自息。劉安及其門客《淮南子·繆稱訓》
- 人之情多矯,世之俗多偽,豈可信乎?來俊臣《羅織經·閱人卷第一》
- 狐埋之而狐搰之,是以無成功。左丘明《國語·吳語·越王勾踐命諸稽郢行成於吳》
- 自損者有餘,自益者彌昏。房玄齡《晉書·列傳·第八章》
- 苦心豈免容螻蟻,香葉終經宿鸞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