榕城尋蹤念林公——紀念林則徐誕生二百三十周年

偉大的民族英雄林則徐,在他66年的生涯中,大約有一半時間家鄉福州度過。他為家鄉辦了不少好事,留給後人無盡的啟迪。

童年到青年——

  生活艱苦,全面歷練

1785年8月30日(清乾隆五十七年七月二十六日),林則徐出生在福州的一個貧苦讀書人家。其祖父林延登和父親林日賓,都是以教讀謀生的窮秀才,長期入不敷出,靠借 * 為生,結果被迫“將住屋售人,以償債務”。林日賓經過長期艱苦奮鬥,才在福州城內(時屬侯官縣)左營司巷典來一間小屋。因收入微薄,林則徐母親帶領幾個女兒從事女工,“以佐家計”,過著“半飢半寒、遷就度日”的生活。

林日賓始終堅持走參加科舉和教讀謀生的道路,並逐步把希望轉寄在林則徐身上。林則徐四歲那年,便隨其父在家附近的羅氏私塾里就讀。林日賓的學問和教育方法都很好,林則徐後來回憶道:“府君之教,諄諄然,循循然,不激不厲,而使人自樂於向學;講授史,明示以身體力行,近理著已之道,罕譬典喻,務使領悟而已,然未嘗加以苔撻,即呵斥亦絕少。”“每際天寒夜永,破屋三櫞,朔風怒號,一燈在壁,長幼以次列坐,誦讀於斯,女紅於斯,膚粟手皸,恆屋漏盡”,這就是林則徐後來回憶自己童年家庭生活的真實寫照。

雖然家貧,但林則徐父母保持做人的操守和氣節,“不妄與一事,不妄取一錢”。有一次,一個“身家不清”的富人想用重金收買林日賓,為其兒子保送文章,被林日賓斷然拒絕了。林家善良熱情,樂於助人,“視人之急猶已家”。有一次,其父母把米送給困窘如洗的三伯父,自己卻忍飢挨餓,並告訴林則徐“汝伯父來,不得言未舉火”。所有這些,都對林則徐優良品質的形成產生了重大影響。

艱苦生活的鍛鍊,使林則徐成熟較早。他聰明好學,童年時便以善於作對而出名。有人出對“鴨母無鞋空洗腳”,林則徐立即應“雞公有髻不梳頭”,貼近生活,詼諧有趣。林則徐還自撰對聯:“家小樓台無地起;案余燈火有天知。”表現了樂觀的精神和遠大的志趣。

14歲那年林則徐高中秀才,然後到當時福建的最高學府——鰲峰書院深造7年。主持書院的山長(即院長)鄭光策,是一個進士出身、主張“經世致用”的正直士大夫;他痛恨吏治腐敗,曾因不屑與權臣和珅為伍而辭職回家。在讀書方法上,他主張“凡經世有用之書,必當漸知講求”。在鄭光策的教育和引導下,林則徐“立志為先”,樹立了“豈為功名始讀書”的思想,廣泛涉獵儒、道、佛、法、諸子百家和古今各種經史典籍,大大開闊了眼界,並練就了過硬的文筆和書法等基本功,為一生仕宦打下堅實的基礎。他尤其仰慕宋代名相、抗金英雄李綱(邵武人),曾與書院同窗一起到越王山麓的李綱祠憑弔。22歲那年,還發起修茸李綱的墓地(在福州市近郊)。

林則徐20歲就中舉人,但此後經過3次會試才中進士。1805年(清嘉慶九年)林則徐第一次離開家鄉,前往北京參加應試。一路上遊歷名山大川,尋訪民情風俗,接觸社會實際。落榜後回到福州,因生計,不得不外出當私塾先生。一年後,房永清署閩縣令時聘林則徐到縣衙做書記。不久,房永清升任廈門海防同知,林則徐又同往續聘為書記。廈門當時已是國內航運和對外貿易的重要港口,“洋船叢集,商賈殷闐,仙山樓閣,甲於南天”。但英國殖民主義者亦開始販賣鴉片來毒害中國平民。當時英商走私輸入廈門的鴉片就值白銀數百萬兩,這使得林則徐很早就具體了解到鴉片危害和海防的重要性。

林則徐為房永清辦的文牘,得到時任福建巡撫張師誠的賞識。林則徐回福州過春節除夕那天,突然得到張師誠的特別召見,被留在衙門連夜寫折稿。大年初一五更完稿,張師誠閱過十分滿意,當即決定讓他入府。這是林則徐一生的重大轉折,也是他一生中的第一次機遇。他後來撰文讚揚張師誠“愛才如性命,染人如丹青,扶寒酸如濟舟航,引後進如培子弟”。

張師誠是個清官,主張“官愛民如子弟,民視官如父母”,深得嘉慶皇帝的賞識。林則徐經過協助處理撫署奏稿文牘的歷練,增長了從政的本領。在張師誠的鼓勵和支持下,林則徐曾於1808年再次進京應試卻依然失敗。1810年張師誠進京覲見,特地為林則徐備好盤纏,帶他一同北上,為他解除了進京應試的後顧之憂。這次林則徐一帆風順,先後榜列74名,複試一等,殿試二甲第4名,朝考第5名,賜進士出身。經過全面歷練的林則徐,從此沉穩地走上了仕途。

來源:福州日報 2015-07-20 12:24:26
榕城尋蹤念林公——紀念林則徐誕生二百三十周年_榕城尋蹤念林公——紀念林則徐誕生二百三十周年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