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樂軒的正午
初秋的陽光嬌艷而明媚,在蜿蜒的鄉道上賓士,一畦畦田壠,一片片青苗,一座座山丘,忽忽悠悠向後閃過。我乘坐在由閩清縣城馳往坂東鎮的客車上,沿途不間斷地有人上車下車,滿著濃郁鄉音的問候洋溢著整個車廂。
距離鎮中心尚有一里之遙,售票員指著百米之外一幢古樸的老宅告訴我:那就是你要去的四樂軒。
四樂軒始建於清朝乾隆十九年(公元1754年),是一座土木混合的古建築。整座古宅有四進,大小廳堂42個,房屋793間,時至今日屋內尚有住戶270多戶,人口近千人,更有分布於海內外的眾多親眷無法完全統計,稱得上是個大戶人家。
步入古厝,迎面一扇朱紅大門,上方懸掛一塊牌匾書有兩個黑體大字“解元”,這塊牌匾乃是清朝鹹豐年間的產物,標誌著古宅主人詩書世家的身份。門邊懸掛一副對聯:“世澤綿長群瞻廣廈;家聲昌熾輩出英才。”熱情的主人見我對這副對聯鍾愛有加,特意打開那扇厚重的大門,讓我向里觀瞻。一路四進院落展露無遺,一層層,一扇扇,13扇門一個個敞開,成一條直線,由近至遠綿延深廣,通透而明快。四進院落中軸分明,左右對稱,中間皆為正廳,左右房屋名為官房;正廳前面皆有一座天井,左右各有一間書院,書院中間為小廳,兩旁為書房,書院後還有個小天井為花圃。從前每逢兵荒馬亂之際,四方鄉鄰為躲避兵患匪亂,常常拖家帶口來到宅院中暫住,宅中主人樂於為百姓服務,廣開院門接納遠近鄉親。
好客的主人帶我走進一幢書房觀瞻。正屋中間是精巧的小客廳,客廳兩邊乃是兩間小書房,想當年主人就在這裡秉燭夜讀,任憑窗外蟬聲連連、樹影娑娑。我四平八穩地端坐在古樸的圈椅上,雖然僅有我一人,卻仿佛旁邊的椅子上坐著書房的主人,他一身清代官服,臉龐圓潤,嘴角留有一撮長須,聽得他之乎者也地講述著這座大宅院的由來。
後門圍牆左右兩邊各植有一株蒼勁高大的老樟樹,這兩株樟樹都有確切的年份記載。古樟鬱鬱蔥蔥,樹冠廣博如華蓋,枝繁葉茂,粗壯遒勁的樹幹中心已經空了,足可容下三人。這兩株古樟就像是兩位智慧老者,靜靜地佇立於宅院後方,默默無言地俯瞰著這古老宅院經受著幾度春風秋雨,忍受著幾度雨雪風霜。
步出古宅,正午的陽光刺得我雙眼難睜,數位老人隨意地坐在門前那厚實的橫木長凳上,用濃郁的鄉音閒聊著。古宅的主人向我介紹說:這長凳從前只有宅中的男人才能使用,婦女是不能坐的,甚至於在門口站立片刻也是不允許的,而今時代早已翻開新的一頁,家族中眾多婦女也和男人一樣操勞,當然也享受著這同一片陽光,因此在這長凳上坐一坐聊一聊,也早已不再是男人們的專利了。幾位身著校服的小學生從門前走過,他們嘻戲著打鬧著,宅第前的池塘里幾隻鴨子在水中翻騰著,激起層層漣漪。回過頭來再次望著這宏偉寬闊的院落,深牆厚瓦阻擋不了時代的春風,古書老聯早已寫入了新的旋律。然而這畢竟是一段歷史,是一段傳奇,它靜靜地展示著先人們勤勞智慧禮義春秋,展示著人世間滄海桑田日月如梭。
來源:福州日報 2011-09-19 12:52:05
距離鎮中心尚有一里之遙,售票員指著百米之外一幢古樸的老宅告訴我:那就是你要去的四樂軒。
四樂軒始建於清朝乾隆十九年(公元1754年),是一座土木混合的古建築。整座古宅有四進,大小廳堂42個,房屋793間,時至今日屋內尚有住戶270多戶,人口近千人,更有分布於海內外的眾多親眷無法完全統計,稱得上是個大戶人家。
步入古厝,迎面一扇朱紅大門,上方懸掛一塊牌匾書有兩個黑體大字“解元”,這塊牌匾乃是清朝鹹豐年間的產物,標誌著古宅主人詩書世家的身份。門邊懸掛一副對聯:“世澤綿長群瞻廣廈;家聲昌熾輩出英才。”熱情的主人見我對這副對聯鍾愛有加,特意打開那扇厚重的大門,讓我向里觀瞻。一路四進院落展露無遺,一層層,一扇扇,13扇門一個個敞開,成一條直線,由近至遠綿延深廣,通透而明快。四進院落中軸分明,左右對稱,中間皆為正廳,左右房屋名為官房;正廳前面皆有一座天井,左右各有一間書院,書院中間為小廳,兩旁為書房,書院後還有個小天井為花圃。從前每逢兵荒馬亂之際,四方鄉鄰為躲避兵患匪亂,常常拖家帶口來到宅院中暫住,宅中主人樂於為百姓服務,廣開院門接納遠近鄉親。
好客的主人帶我走進一幢書房觀瞻。正屋中間是精巧的小客廳,客廳兩邊乃是兩間小書房,想當年主人就在這裡秉燭夜讀,任憑窗外蟬聲連連、樹影娑娑。我四平八穩地端坐在古樸的圈椅上,雖然僅有我一人,卻仿佛旁邊的椅子上坐著書房的主人,他一身清代官服,臉龐圓潤,嘴角留有一撮長須,聽得他之乎者也地講述著這座大宅院的由來。
後門圍牆左右兩邊各植有一株蒼勁高大的老樟樹,這兩株樟樹都有確切的年份記載。古樟鬱鬱蔥蔥,樹冠廣博如華蓋,枝繁葉茂,粗壯遒勁的樹幹中心已經空了,足可容下三人。這兩株古樟就像是兩位智慧老者,靜靜地佇立於宅院後方,默默無言地俯瞰著這古老宅院經受著幾度春風秋雨,忍受著幾度雨雪風霜。
步出古宅,正午的陽光刺得我雙眼難睜,數位老人隨意地坐在門前那厚實的橫木長凳上,用濃郁的鄉音閒聊著。古宅的主人向我介紹說:這長凳從前只有宅中的男人才能使用,婦女是不能坐的,甚至於在門口站立片刻也是不允許的,而今時代早已翻開新的一頁,家族中眾多婦女也和男人一樣操勞,當然也享受著這同一片陽光,因此在這長凳上坐一坐聊一聊,也早已不再是男人們的專利了。幾位身著校服的小學生從門前走過,他們嘻戲著打鬧著,宅第前的池塘里幾隻鴨子在水中翻騰著,激起層層漣漪。回過頭來再次望著這宏偉寬闊的院落,深牆厚瓦阻擋不了時代的春風,古書老聯早已寫入了新的旋律。然而這畢竟是一段歷史,是一段傳奇,它靜靜地展示著先人們勤勞智慧禮義春秋,展示著人世間滄海桑田日月如梭。
來源:福州日報 2011-09-19 12:52:05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