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雁塔:落日鳳城佳氣合
作者:周琦 (字數:1300字作文)
在西廣場上,一尊高大巍峨的雕像雄峙中央。他一身素色袈裟,右手持禪杖左手行佛禮,慈祥的目光遙望遠方;順著他的視線,仿佛看到西去的道路上,歷史的塵埃瀰漫,時光的車轍起伏,那一望無際的大漠邊關,何處是故鄉?在他的身後,大雁塔雄渾的身姿在陽光的映照下,顯得壯觀純美。
穿越熙熙攘攘的人流,順著漢白玉石鋪就的階梯緩緩向上,一道雖儉樸卻極莊重的山門乃是大慈恩寺正門,柱上一副對聯吸引了我的目光:法海仰奘公西土亦稱大遍覺;宗學弘唯識此地堪比那爛陀。高大的門額頂端巨大的牌匾上書趙朴初先生題寫的四個大字“大雄寶殿”,書法樸實渾厚,與寺院建築風格極為貼合。
“十層突兀在虛空,四十門開面面風。卻怪鳥飛平地上,自驚人語半天中。回梯暗踏如穿洞,絕頂初攀似出籠。落日鳳城佳氣合,滿城春樹雨蒙蒙。”這是唐大曆六年考中進士的書生章八元寫的一首詩,名叫《題慈恩寺塔》,來西安之前就讀過,使我對大雁塔有了初步認識。當我佇立在塔前,回想起這首詩時,覺得詩中所表達的意境正合我此時的心境。
這是一座紅磚砌造的七層高塔,塔高64餘米,敦厚穩健,底座為正方形,周長25餘米,由下至上逐層收縮。每一層中央都開有圓拱形的門,第一層為石門,四扇門檐上均雕刻著精美雅致的佛像,歷時千年至今清晰可見。南門兩側牆壁上鑲嵌著兩塊碑刻,一是唐太宗李世民御筆親撰的《大唐三藏聖教序》,另一為唐高宗李治擬就的《述三藏聖教序記》,而為兩位皇帝秉筆執書的則是大名鼎鼎的褚遂良。塔內置有盤鏇而上的扶梯直達塔頂,每一層均設有諸多房屋,收藏著眾多佛教文物。
其實,眼前的這座塔並不是原先的建築。唐高宗永徽三年(公元652年)時任大慈恩寺住持的玄奘法師為收藏從西天帶回的經卷及佛像、舍利子等文物,向皇上提出建議:仿摩揭國(今印度比哈爾邦南部)一座寺院內的雁塔格局,建造一座佛塔。經唐高宗批准,在皇家寺院大慈恩寺西部建佛塔,當時僅有五層,延續印度古塔的名稱也叫雁塔。後來長安薦福寺修建了同名的塔,只是規模較小,被稱為小雁塔,而眼前這座即名大雁塔。此後風雨飄搖,大雁塔連年損耗,直至轟然倒塌。50年後的唐長安四年(公元704年),執掌權柄的女皇武則天在原址上重建大雁塔,為七層青磚塔,之後歷代多有修繕維護,明萬曆二十三年(公元1604年)在塔的外牆加蓋一層紅色包磚,這便是傳衍至今的大雁塔。
大雁塔在歷史上曾留下濃墨重彩,在唐朝新科進士參加了皇宮內的國宴之後,皆往大雁塔前題名於四壁,“雁塔題名”成為金榜題名的象徵,具有莫大的榮耀。可惜的是北宋神宗年間一場大火將這題名壁燒毀,使雁塔失去了一處重要的文物資源。不過歷朝歷代文人墨客登臨其境,都會題詩撰文,杜甫、岑參、白居易等皆有為雁塔酬唱應答之名作,使這一古老名塔更增文化秀色。
一座凝聚了佛家盛典的古塔,一座融和了滄桑巨變的佛塔,一座歷經千年飽經風霜的巨塔。在你的面前,人類只是匆匆的過客,多少皇親國戚對你讚嘆有加,多少善男信女對你頂禮膜拜,多少文人騷客為你吟詩作畫,然而歷史的長河不停地流淌,高大巍峨的皇宮早已飛灰湮滅,繁華盛世的塵埃早已雲飛天外,唯有你,依然靜靜地佇立著,靜靜地觀賞著,看春風秋雨,望月明星稀,傷逝水東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