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的歷史作用-讀《站起來的聲音》有感
作者:周琦 (字數:900字作文)
有位著名作家說過:“文學家往往應該兼任歷史學家,文學作品應是歷史的折射。”對這段話曾有過爭論,仁者見仁,爭辯得頗為激烈。其實說到文學的歷史作用,僅以歷史小說《三國演義》作為例證足矣。近日讀了小說集《站起來的聲音》,對文學的歷史作用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
2009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60周年,為慶祝這一盛典,人民文學出版社編輯出版了一套叢書“新中國60年中短篇小說典藏”。浩浩七卷,第一卷便是這《站起來的聲音》,起止時間從1949年至1956年,這段時間為新中國成立到“雙百”方針的提出。小說集共收錄中短篇小說19篇,其中一些我從前曾讀過,如王願堅《糧食的故事》、孫犁《鐵木前傳》和王蒙《組織部來了個年輕人》等,有的只聞其聲未見其文,如朱定《關連長》、李準《不能走那條路》和路翎《窪地上的“戰役”》等,其中路翎的小說當年是被批判過的。而大多數篇目是首次閱讀。讀完之後心中不禁生髮出感嘆:原來早在建國初期,我國就有那么多豐富多彩的優秀文學作品呀!
我讀書基本上分為三個步驟,首先是翻閱泛泛而讀,然後是全閱篇篇精讀,最後是選閱重點復讀,對於自己喜歡的作品有時則反覆品味不下三次。而這本書我幾乎全部選取閱過,對過去曾經讀過的篇章再次閱讀,猶如與老朋友多年後的相逢;對聽說過的篇章此番閱讀,大有相見恨晚之感;而對於諸多初次相識的作品,則有一見如故之趣。
讀後掩卷深思,覺得這本書有三個方面的特點:首先是選本的權威性。人民文學出版社是國家級的專業文學出版機構,毫不誇張地說,在中國只要喜愛文學,沒有不讀該社出版的作品的。書中的作品稱得上是好中選優百里挑一,代表了新中國文壇的最高成就。
其次是題材的多樣性。這些作品有的反映戰爭年代的故事,如峻青《老水牛爺爺》;有的講述工農業生產取得的可喜成就,如康濯《春種秋收》;有的介紹少數民族人民生活,如瑪拉沁夫《科爾沁草原的人們》;有的則反映新時代人們的新風貌,如蕭也牧《我們夫婦之間》。這些作品,從一個人的經歷,或一段故事的發展,或一個單位的典型,向讀者展示出一款款清新明快激昂向上的境界,記錄下那個時代的烙印。
再次是作品的時代性。文學是時代的反映,文學作品無不體現著社會的變遷、人類的進步。看了這本典藏集,對於當時國家、社會及個人的精神風貌,對於當時一些特定的環境、家庭的氛圍,可以有一些感性的認知和感情的認同,而這也恰恰是文學作品的記錄和傳承功能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