碑林驚嘆
作者:周琦 (字數:1500字作文)
沿著南城牆邊的小道行進十餘分鐘,來到一座古色古香的院落。步入沉重的大紅門,青石鋪就的小道,兩旁植物高大繁茂綠蔭蓊鬱,盡頭一座雙檐四角紅柱灰脊小亭,正中懸掛著黑底金字牌匾,上書兩個大字“碑林”。這幅字在眾多書法類書刊上都出現過,它那“碑”字上缺少了那一撇。亭中一塊石碑由四塊巨石組成,四面環繞形成一個正方形;碑頂上兩塊疊加在一起的碑冠,就像一頂帽子戴在頭部,碑冠上浮雕著細緻精密的雲紋圖案;底座由三層青石構成,表面淺雕線刻紋飾極為華貴精美。一塊碑刻居然有如此多的裝飾,可見來歷非同一般——這塊碑的主人是唐玄宗李隆基。碑上文字乃是《孝經》,這部書是孔子的弟子曾參所記,為師生們相互問答之辭,內容主要是講解孝悌之道。此碑刻於唐天寶四年(公元745年),唐玄宗作序、注釋並書寫,因碑下有三級石台,故稱《石台孝經》。
碑林內有四大展室,這《石台孝經》後面便是第一室。步入第一室,首先給人眼前一亮之感,所展示的石碑皆為成卷的書籍,有《尚書》、《周易》、《詩經》、《論語》等十二部經書,刊刻於唐開成二年(公元837年),因此稱為“開成石經”。鐫刻這些經書的目的是什麼呢?唐代印刷術尚不發達,這些經書都是當時知識分子的必讀書目,科舉考試以這些書籍為必考書目。當時的知識分子們想要讀書,主要方法就是自抄,可是抄書過程中難免出現謬誤,於是國家出資將經書刻製成石,作為學習範本。當年這些碑刻立於長安城國子監內,專供學生們閱讀校對之用。這部浩繁的“開成石經”共有114塊228面,65萬餘字。在我國古代如此浩大的工程曾先後進行了7次之多,碑林博物館所存的石經為保存最為完好的一部。清朝官學補刻了《孟子》一書,19塊28面,因此展室中現存經書13卷,人稱“碑林十三經”。
第二室以唐代名碑為主,第三室為歷代各種書體的珍貴碑刻,第四室為宋元明清碑石。眾多的碑刻中不乏稀世珍品,其中最具文物價值的當屬第二室的《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鐫刻於公元781年,記載古代羅馬景教傳入中國的史實。碑的側面用古敘利亞文撰寫了70多位景教人士的姓名,這段歷史在中外史籍中均無記載,清代丹麥人荷爾漠來西安曾想用重金偷偷地將此碑挪走,但未成功,他只好重金請人製作一塊複製品運回應付了事,那複製品現藏於英國倫敦博物館中。
欣賞碑刻,最大的聚光點當屬書法大成,碑林藏品反映了中國書法的各個發展階段,以及名家名帖的風采。秦代統一文字是李斯的一大功績,由於歷史久遠,李斯的篆書存世不多,碑林珍藏著一塊他的手書《嶧山碑》;《曹全碑》是東漢時期的碑刻,高1.7米,兩面皆刻隸書銘文,如今已是漢代隸書的代表作品,書法秀逸多姿,結構勻整,為歷代書法家推崇備至。說到書法,不能不提及歷朝歷代那些個著名的書法家,在碑林,我興致勃勃地欣賞了唐代懷素的《藏真帖》、張旭的《斷千字文》、褚遂良的《同州聖教序碑》、顏真卿的《多寶塔碑》、柳公權的《玄秘塔碑》等名家碑帖,還有北宋米芾、趙孟頫、明代祝允明的手書。
西安碑林始建於北宋哲宗元祐二年(公元1087年),歷代收集規模逐漸擴大,到了清代始稱“碑林”。它是一座以收藏、研究和陳列歷代碑石、墓誌及石刻造像為主的藝術博物館。館內有6條碑廊、7個陳列室、8個碑亭,收藏漢代至今的碑石、墓誌4000餘件。走進碑林,看到那一尊尊佳作迭現異彩紛呈的珍貴碑帖,真令人目不暇接流連忘返;走進碑林,猶如走進一座書法藝術的殿堂,走進一座閃爍著先人智慧與道德情操的寶塔,走進一座洋溢著濃郁書卷氣息古樸莊重的浩瀚海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