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史稿·閻若璩傳》原文及翻譯

清史稿

原文:

閻若璩,字百詩,太原人。世業鹽莢1,僑寓淮安。父修齡,以詩名家。若璩幼多病,讀書闇記不出聲,年十五,以商籍補山陽縣學生員。研究經史,深造自得。嘗集陶弘景、皇甫謐語,題其柱云:“一物不知,以為深恥;遭人而問,少有暇日。”其立志如此。海內名流過淮,必主其家。年二十,讀《尚書》至古文二十五篇,即疑其訛,沉潛三十餘年,乃盡得其癥結所在,作《古文尚書疏證》八卷。引經據古,一一陳其矛盾之故,古文之wei6*大明。所列一百二十八條,毛奇齡《尚書古文冤詞》百計相軋,終不能以強辭奪正理,則有據之言先立於不可敗也。
康熙元年,游京師,旋改歸太原故籍,補廩膳生。十八年,應博學鴻儒科試,報罷。崑山顧炎武以所撰《日知錄》相質,即為改定數條,炎武虛心從之。編修汪琬著《五服考異》,若璩糾其謬,尚書徐乾學嘆服。及乾學奉敕修《一統志》,開局洞庭山,若璩與其事,若璩於地理尤精審,山川形勢,州郡沿革,了如指掌,撰《四書釋地》五卷。及於人名物類訓詁典制,事必求其根柢,言必求其依據,旁參互證,多所貫通。又據《孟子》七篇,參以《史記》諸書,作《孟子生卒年月考》一卷。又著《潛丘札記》六卷,《毛朱詩說》一卷,手校《困學紀聞》二十卷,因浚儀2之舊而駁正箋說推廣之。又有《日知錄補正》,《喪服異注》,《宋劉攽李燾馬端臨王應麟四家逸事》,《博湖掌錄》諸書。
世宗在潛邸聞其名延入邸中索觀所著書每進一篇必稱善。疾革,請移就城外,以大床為輿,上施青紗帳,二十人舁之出,安穩如床簣。康熙四十三年,卒,年六十九。世宗遺使經紀其喪,親制詩四章,復為文祭之。有云:“讀書等身,一字無假,孔思周情,旨深言大。”僉謂非若璩不能當也。
(選自《清史稿》卷四百八十一)
[注釋]1、鹽莢:鹽務。2、浚儀:指王應麟,《困學紀聞》的作者。

譯文/翻譯:

閻若璩,字百詩,太原人。世代以鹽務為業,寄居在淮安。父親閻修齡,憑藉作詩成為名家。閻若璩小時候多疾病,讀書暗暗記住不發出聲音,十五歲,憑藉商籍充補為山陽縣學生員。閻若璩研究經史,深入學習有自己的心得。曾經收集陶弘景、皇甫謐的語句,寫在他的柱子上說:“對於某一事物有所不知,認為是莫大的羞恥;當別人問倒這個東西的時候,心裡沒有一天的安寧的。”他立志像這樣。海內的名流經過淮安,必經過其的家。二十歲的時候,讀《尚書》到古文一共二十五篇,就懷疑它們的錯誤,潛心研究三十多年,於是全部得到了它們的癥結所在,寫作《古文尚書疏證》八卷。引用經典古籍,一一陳述它們的矛盾的原因,古文的錯誤清楚了。所列出的一百二十八條,毛奇齡的《尚書古文冤詞》千方百計的排擠,最終不能留用強行的言辭改變正確的道理,那么有依據的言辭先確立就不會失敗。
康熙元年,遊學京師,不久改變歸為太原故籍,充補廩膳生。十八年,參加博學鴻儒科試,落第。崑山的顧炎武用所撰寫的《日知錄》來詢問他,就為他修改確定多條,炎武虛心聽從他。編修汪琬寫《五服考異》,閻若璩糾正他的錯誤,尚書徐乾學讚嘆佩服。等到徐乾學奉皇帝的命令編寫《一統志》,開篇寫洞庭山,閻若璩參與這件事,閻若璩在地理上尤其精細審慎,山川地勢,州郡沿襲變革,了如指掌,撰寫《四書釋地》五卷。等到對於人名物類訓詁典制,做事一定要追究它們的根本,說話一定要講求他們的其依據,廣泛參考相互見證,多有所全部徹底地了解。又依據《孟子》七篇,用《史記》諸書進行參考,寫作《孟子生卒年月考》一卷。又寫了《潛丘札記》六卷,《毛朱詩說》一卷,親手校正《困學紀聞》二十卷,沿襲王應麟的舊作糾正錯誤做註解推而廣之。又著有《日知錄補正》,《喪服異注》,《宋劉攽李燾馬端臨王應麟四家逸事》,《博湖掌錄》等書。
世宗尚未即位,聽聞他的名聲,延請入府,索要並觀看他所寫的書,每進獻一篇,一定稱讚。他的病情危急,請求轉移靠近城外,把大床當做車,上面加上青紗帳,二十人抬著出去,安穩的像如床板一樣。康熙四十三年,去世,當時六十九歲。世宗猶遣使料理安排他的喪事,親自作詩四章,又寫文章祭奠他。有云:“讀書等身,一字無假,孔思周情,旨深言大。”大家說除了徐若璩不能相稱。
(選自《清史稿》卷四百八十一)
《清史稿·閻若璩傳》

關注字典網微信公眾號:icidian,查詢很方便。

《清史稿·閻若璩傳》原文及翻譯0
《清史稿·閻若璩傳》原文及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