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惠蔚,武邑武遂人也”閱讀答案解析及翻譯

孫惠蔚,武邑武遂人也。年十五,粗通《詩》、《書》及《孝經》、《論語》。十八,師董道季講《易》。十九,師程玄讀《禮經》及“春秋三傳”。周流儒肆,有名於冀方。太和初,郡舉孝廉,對策於中書省。時中書監高閭因相談薦,俄為中書博士,轉皇宗博士。秘書令李彪,自以才辯,立難於其前,閭命惠蔚與彪抗論,彪不能屈。黃門侍郎張彝,常與游處,每表疏論事,多參訪焉。
十七年,孝文南征,上議告類之禮。及太師馮熙薨,惠蔚監其喪禮。上書,令熙未冠之子,皆服成人服。
惠蔚與李彪以儒學相知,及彪位至尚書,惠蔚仍太廟令。孝文曾從容言曰:“道固(李彪字道固)既登龍門,而惠蔚猶沉涓澮【注】,朕常以為負矣。”雖久滯小官,深體通塞,無孜孜之望,儒者以是尚焉。
二十二年,侍讀東宮。先是,七廟以平文為太祖。孝文議定祖宗,以道武為太祖。祖宗雖定,然昭穆未改。及孝文崩,將祔神主於廟。侍中崔光兼太常卿以太祖既改昭穆以次而易兼御史中尉黃門侍郎邢巒以為太祖雖改昭穆仍不應易乃立彈草欲按奏光光謂惠蔚曰:“此乃禮也,而執法欲見彈劾,思獲助於碩學。”惠蔚曰:“此深得禮變。”尋為書以與光,贊明其事。光以惠蔚書呈宰輔,乃召惠蔚與巒庭議得失。尚書令王肅又助巒,而巒理終屈,彈事遂寢。
惠蔚既入東觀,見典籍未周。及閱舊典,先無定目,新故雜糅,首尾不全,有者累帙數十,無者曠年不寫。或篇第剝落,始末淪殘,或文壞字誤,謬爛相屬。卷目雖多,全定者少。請依前丞盧昶所撰《甲乙新錄》,其省先無本者,廣加推尋,搜求令足。求令四門博士及在京儒生四十人,在秘書省專精校考,參定字義。詔許之。卒於官,贈瀛州刺史,謚曰戴。
(選自《北史·列傳第六十九》,有刪改)
[注]涓澮:小水流,小河。喻低微的地位。
10.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侍中崔光兼太常卿/以太祖既改/昭穆以次而易/兼御史中尉黃門侍郎邢巒/以為太祖雖改/昭穆仍不應/易乃立彈草/欲按奏光/
B.侍中崔光兼太常卿/以太祖既改/昭穆以次而易/兼御史中尉/黃門侍郎邢巒/以為太祖雖改/昭穆仍不應易/乃立彈草/欲按奏光/
C.侍中崔光兼太常卿/以太祖既改/昭穆以次而易/兼御史中尉/黃門侍郎邢巒/以為太祖雖改昭穆/仍不應易乃立/彈草欲按奏光/
D.侍中崔光兼太常/卿以太祖既改昭穆/以次而易/兼御史中尉/黃門侍郎邢巒/以為太祖雖改昭穆/仍不應易/乃立彈草/欲按奏光/
11.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四書”“五經”分別指的是《論語》《孟子》《大學》《中庸》和《詩經》《尚書》《禮記》《周易》《春秋》。
B.文中“太和初”“(太和)十七年”,是按照帝王即位的年次或年號來紀年的,“太和”為孝文帝的年號。
C.“喪禮”是中國禮儀文化之一,指有關喪事的禮儀。如功,按關係親疏分大功和小功,大功服喪九月,小功服喪五月。
D.古文中的“博士”常常指古代官職名,如文中的“中書博士”,也指最高學位,如“四門博士”。
12. 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孫惠蔚很有才學,還善於結交朋友。黃門侍郎張彝,常常與孫惠蔚相處在一起,每次上表疏論政事,大多徵詢他的意見。
B.孫惠蔚對官職大小不在意。雖然長久擔任小官,但沒有孜孜的渴求,儒士因此把他長期在小官任上努力工作而不是渴求升遷作為風尚。
C.孫惠蔚很好地解決了孝文帝去世時將袱祭牌位放到廟中的禮儀問題。他特意主動幫助崔光戰勝了邢巒、王肅的“禮儀”之爭。
D.孫惠蔚在典籍校訂方面不辭辛苦,做出了貢獻。針對典籍新舊混雜、首尾不全等問題,他上書奏請相關校訂考證事宜。
13. 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
(1)自以才辯,立難於其前,閭命惠蔚與彪抗論,彪不能屈。(5分)
(2)或篇第剝落,始末淪殘,或文壞字誤,謬爛相屬。(5分)
參考答案
10.B注意句子意義的完整性,還要注意人名所在的位置,虛詞的位置,理清句間的關係。
11.DD項將“博士說成是古代“最高學位”錯誤。“四門博士”是學官名。
12.C C項“他特意主動幫助崔光戰勝了”錯誤,是崔光向孫惠蔚求助, “思獲助於碩學”。
13(1)(李彪)自認為有辯論的才能,當眾出難題,高閭命令孫惠蔚與李彪辯論,李彪不能使(孫惠蔚)屈服。(“才辯”“難”“抗論”“屈”各1分,句意1分)
(2)有的篇章順序脫落(可意譯),開始、末尾有殘缺,有的文字缺損,錯誤一個連著一個。(“或”“剝落”“淪殘”“相屬”各1分,句意1分)
參考譯文:
孫惠蔚,是武邑武遂人。(孫惠蔚)十五歲時,就初步讀懂《詩經》《尚書》和《孝經》《論語》。(孫惠蔚)十八歲時,拜董道季為師,聽他講授《周易》。(孫惠蔚)十九歲時,拜程玄為師讀《禮經》以及“春秋三傳”。(孫惠蔚)週遊各地學館,在冀州這個地方很有名。太和初年(孫惠蔚)被郡里推舉為孝廉,到中書省對策(將設問寫在簡策上,應試者因其所問而作答)。當時中書監高閭與他相識後稱讚並推薦他,不久(孫惠蔚)擔任中書博士,轉為皇宗博士。秘書令李彪,自認為有辯論的才能,當眾出難題,高閭命令孫惠蔚與李彪辯論,李彪不能(使孫惠蔚)屈服。黃門侍郎張彝,常常與孫惠蔚相處在一起,每次上表疏論政事,大多徵詢他的意見。
太和十七年,孝文帝南征,(孫惠蔚)上書議論祭告上天的禮儀。到太師馮熙去世時,孫惠蔚監管他的喪事的禮儀。(孫惠蔚)向皇帝上奏章,讓馮熙未成年的兒子都穿上成人的喪服。
孫惠蔚與李彪由於儒學相知,到李彪官至尚書,孫惠蔚仍擔任太廟令。孝文帝曾隨口說:“李彪已登上龍門,而孫惠蔚仍然長久擔任小官,我常常認為對不起他。”(孫惠蔚)雖然長久地擔任小官,卻深知境遇的順逆,沒有孜孜地渴求,儒士因此把這個(長期在小官任上努力工作而不是渴求升遷)作為風尚。
太和二十二年,(孫惠蔚)擔任東宮侍讀。起先,供奉祖先的宗廟以平文帝為太祖。孝文帝議定祖先,以道武為太祖。祖先雖然定下來了,但是宗廟的排列次序左昭右穆沒有改變。到孝文帝去世,將袱祭牌位放到廟中。侍中崔光兼任太常卿,認為太祖既然已經改變,昭穆應按次序更換。兼任御史中尉、黃門侍郎的邢巒認為太祖雖然已經改變,但昭穆仍不應該更換,於是上書彈劾,想要查奏崔光。崔光對孫惠蔚說:“這就是禮,可執行法律的官吏想要彈劾我,我想要得到您這位博學人士的幫助。”孫惠蔚說:“這深深合乎禮儀的變化。”不久(孫惠蔚)寫信給崔光,佐助彰明這件事。崔光把孫惠蔚的書信呈給宰相,(宰相)於是召見孫惠蔚與邢巒在朝廷商議事之利害。尚書令王肅又幫助邢巒,而邢巒的道理終究欠缺,彈劾的事於是作罷。
孫惠蔚進入東觀(圖書館)後,看見古代的典籍還未周全。等到閱覽舊書典時(孫惠蔚)又發現沒有確定的目錄,新的舊的混雜在一起,首尾不全,有材料的書卷篇幅過多、文辭冗長達數十卷,沒有材料的長年不撰寫。有的篇章順序脫落,開始、末尾有殘缺,有的文字缺損,錯誤一個連著一個。卷目雖然很多,全部寫定的很少。(孫惠蔚)請求依照前秘書丞盧昶所撰的《甲乙新錄》,官署中原先沒有的版本,廣泛地去搜尋,通過搜尋來補足。請求讓四門博士以及在京城的儒生四十人,在秘書省專門從事校訂考證,探究確定字義,皇帝下詔準許這個請求。(孫惠蔚)在官任上去世,贈官瀛州刺史,諡號叫戴。

關注字典網微信公眾號:icidian,查詢很方便。

“孫惠蔚,武邑武遂人也”閱讀答案解析及翻譯0
“孫惠蔚,武邑武遂人也”閱讀答案解析及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