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文言文教學的思考
中學文言文教學的思考
文言文教學是中學階段教學的難點。學生對文言文往往沒有正確的認識,甚至有的學生把文言文稱作“第二外語”,這不能不說是文言文教學的一種悲哀。的確,就目前的社會狀態而言,文言文已經失去了它所依存的語言環境。但文言文是我國寶貴的文化遺產,而且現代漢語中的很多詞語的用法依然保留著文言的痕跡,所以不論是從文化傳承的角度,還是語言延續的角度,我們都不能放棄文言文,那么怎樣才能在我們的語文教學過程中,集中高效地展開文言文教學呢?筆者認為可以從下面這四方面進行考慮。
一、明確文言文的價值
(一)文言文產生的原因。
1、古人生活比較簡單,需要使用的字的數量比較少。儘量記載大事。後來要表達東西多了,就使用以前的字代替。當然也包括避諱。(通假字)
2、書寫條件限制,必須簡省文字。必須在有限的篇幅內表達最多的內用。(省略)
3、早先沒有考慮到文字的傳播,對已經共知的內容大部分省略了。(紀年的簡省)
(二)文言之美。(可以結合“漢字之美”作專題介紹)
1、文言文是最經濟、最實用的語言。在相同的內容下,文言最經濟,比如電報、簡訊
2、文言文具有音韻的美、含蓄的美。可以用詩詞,美文為例。
3、文言文離我們並不遙遠。流傳下來的成語、固定說法。有的特殊用法依然可以在現在生活中見到,比如有這樣一個使動用法在現在使用的例子,外國人非常費解中文的足球報導說,往往標題為“中國隊大勝某某隊”時是中國隊贏,而標題為“中國隊大敗某某隊”時還是中國隊贏!
(三)文言文並不難學。文言文大部分也是單句結構的,使用我們熟悉的單句結構的法則進行分析是能夠了解並掌握的。
二、日常的綜合性滲透
既然學生日常生活已經很少接觸或接觸不到文言文了,那么我們應該在平時注意在語文教學中進行綜合性的滲透,從而達到在語文學習過程中創設文言學習的環境。比如要求學生按期閱讀文言讀本,從《新序》、《說苑》、《世說新語》等古籍中挑選短小有趣的故事(或成語故事的原文)作為積累,再比如在進行寫作文的訓練時可以適當穿插文言短文的閱讀與翻譯讓文言文的閱讀和其他的語文能力進行整合訓練。示例:
1、翻譯下面這篇短文
造屋
有一愚人,居於東市。見鄰人居室華美,乃自思維:彼有居室如是。何我獨元?乃寤寐思量:何處作基,何處立柱,何處架屋,何處安門,如何塗飾,如何安頓。如是五年,一磚未置,—木未備。其人撫膺嘆曰:“建屋如是之難乎!吾殫思竭慮,竟不能成。”
2、學生讀自己翻譯的文章,討論是否準確恰當。根據學生的翻譯具體講解文言文常識和翻譯的注意事項。
3、總結這篇短文的寓意。
4、根據寓意查找學過的內容或知道的知識。
5、體現這種寓意的生活現象
向內:挖掘自己的生活經歷,情感體驗
向外:家庭、社會、國家、世界文化
6、總結成篇
強調使用起承轉合的結構進行文章的構架,因為起承轉合不但是文章的結構,而且包含了思維層層發展的過程。
三、強調誦讀的作用
以往的文言教學,教師往往側重對文言文內容的講解和練習的落實,很少重視誦讀,尤其是學生個人的誦讀,由於缺少了這個環節,使得學生在背誦某一篇文章時顯得非常困難,因為它無法理解各句之間的關係,也就是說沒有建立語感上的聯繫。為什麼要強調誦讀呢?因為文言文是一種鮮活的語言。為什麼這么說呢?我們都知道在普通的口語中需要著重表達的部分往往會通過加重語氣來進行強調。現代的書面語中很難表現口語中的重音。文言文則通過對句式的改變把古人的語氣固定在了文字里。賓前,狀後,形後等等都可體現表述人所要強調的內容。我們通過誦讀就可以了解說話人的語氣和重音的變化,體會到古人當時的情緒起伏和感情波動。從這個意義上說,文言文簡直就是一種使用文字編碼的錄音機!在有的時候,文言文甚至就是一種使用文字編碼的錄像機!比如,《季氏將伐顓臾》中孔子說:“求,無乃爾是過歟。”我們甚至可以通過文字看到孔子緊皺的雙眉,凌厲的眼神,氣憤的神情。而不管是文言的錄音作用還是錄像功能,都是以“誦讀還原”為基礎的,因為文言文學要通過誦讀來體會文意——從根源上說,這是由漢語音意結合特點所決定的。
四、讓學生在文言文學習中有所得
這牽扯到我們在文言文教學中應該讓學生學什麼的問題。過去的文言文教學重點在前面說過了即“對文言文內容的講解和練習的落實”,講解的大多是翻譯,或者有的老師讓學生一人一句地翻譯;練習不外乎虛詞、實詞、特殊語言現象這類的詞語練習,但這些卻似乎並不能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因為這些都是零散的識記類的知識,很難轉化為學生的'能力。再加上以往文言文因為語言特殊的關係,大多是按照朝代進行單元劃分,這也造成了文言文脫離文體教學的假象。其實文言文也是可以分文體的,而且在抒情與說理方面比現當代的作品更有價值。因為文言文篇幅比較短小,那么對作者的要求就相對較高,如果想在一篇短小的文字中進行完整的表情達意,就必須在結構與事例的選擇上下功夫,如王安石的《讀孟嘗君傳》文章短小,但結構嚴謹,說理流暢。而且古人提倡“文以載道”也就是通過文章來表述觀點和傳達思想,而我們大多數的選文中的觀點和情思都對今天的學生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換句話說,我們應該像我們平時講解記敘文議論文那樣去分析和講解文言文,讓學生在每一篇文言文中都能獲得一些,寫作上的技巧、思維上的方法、思想情操上的教育。這樣一來學生看到了學習文言文的益處了。不過應該注意的是每篇文言文讓學生在某一方面有收穫就可以了,不要在一篇文字中面面俱到。
下面以高中語文第三冊中的古文為例,看看不同的課文可以從哪些方面確立哪些習得的內容。
《六國論》對比論證的方法。
《游褒禪山記》由事及理的思維方式。可以引申魯迅的《燈下漫筆》
《伶官傳序》通過充分列舉事例的方法為提出論點做好鋪墊。
《石鐘山記》知與行之間的關係。(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項脊軒志》情真意切取諸生活。
《五人墓碑記》人生的境界
《登泰山記》學習遊覽紀行的寫法。
《病梅館記》個性追求在生活的意義。
可能有的老師會說這些在我的教案上都有體現。的確,上面提的這些在我們授課時是都會有所涉及的,但不同之處在於,我們不能把這些內容僅僅固定在“這一課中”進行詳細講解,而應該把它們抽出來,通過我們的指導讓學生認識到課本與寫作能力、課本與閱讀能力以及課本與生活之間的聯繫,從而達到使學生能夠自主進行知識遷移的目的。
關注字典網微信公眾號:icidian,查詢很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