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史稿·張存仁傳》原文及翻譯

清史稿

原文:

張存仁,遼陽人。崇德元年,始設都察院,班六部上,以存仁為承政。越數日,存仁上言:“臣嘗默察諸臣賢否、政事得失,但不敢出位妄論列。今上創立此官,而以命臣。臣雖愚豈不知隨眾然諾甚事甚易發好擿伏其事甚難誠見不如此不足以盡職。”三年正月,存仁疏言:“禮部行考試,令奴僕不得與。上前歲試士,奴僕有中式者,別以人畀“其主。臣等竊謂奴僕宜令與試,但限以十人為額,苟十人皆才,何惜以十人易之?”是歲,都察院劾刑部承政郎球貪污,論罪;又劾吏部刑部復用贓吏違旨壞法。超然客 整理上嘉納之。祖大壽守錦州,攻數年不克。存仁疏言:“臣睹今日情勢,錦州所必爭。大壽跋扈畏罪,豈肯輕去其窟?彼所恃者蒙古耳,今蒙古多慕化而來,彼必疑而防之。防之嚴則思離,離則思變。伏願以屯耕為本務,率精銳薄城,顯檄蒙古,未有不相率出降者。”錦州竟克。順治二年七月,疏言:“近有民號召為逆,若反形既著,重勞大兵,莫若速遣提學,開科取士,下令免積逋,減額賦,使讀書者希仕進,力田者逭”追呼,則莫肯相從為逆矣。”得旨,謂“誠安民急務也“,令諸行省皆準施行。六年八月,起授兵部尚書,兼領海防。上令疆吏考校諸守令,以文藝最高下。存仁出按諸府縣,廉能吏有一二語通曉,即註上考;非然者,文雖工亦乙之。監司請其故,存仁日:“我本武臣也,上命我考校,我第考實。文有偽,實難欺也。況諸守令多從龍之士,未嘗教之,遽以文藝校短長,不寒廉能吏心乎?”九年,卒,謚忠勤。論日:存仁武臣,改文秩而任節鉞,建樹如此。資格固不足以限人歟?抑所遭之時異也。
(節選自《清史稿》,有刪改)
[注]①畀(bi):送給。②逭(huàn):避免。

譯文/翻譯:

張存仁,是遼陽人。崇德元年,開始設定都察院,位在六部之上,任命張存仁為都察院承政。過了幾天,張存仁上書進言:“我曾經暗地裡觀察各位大臣賢能與否,以及處理政事的得失,只是不敢越職妄論高低。如今皇上創立這個官職,並且以此任命我。我雖然愚鈍,難道不知道附和眾人的意見,這種事情很容易;揭發隱藏的壞人壞事,這種事情很困難。可是我確實認為如果不這么做,不足以恪盡職守。”崇德三年正月,張存仁上書:“禮部舉辦考試,命令奴僕不能參加。皇上前年科考取士,奴僕有考中的人,於是另外挑選奴僕送給他們的主人。我們私下裡認為應當讓奴僕參加考試,只不過限制十個名額,假如這十個人都是人才,為何吝惜另外拿十個人來替換呢?”這一年,都察院彈劾刑部承政郎球貪污,郎球被判罪;又彈劾吏部和刑部起用貪贓枉法的官吏,違抗旨意敗壞法令。超然 客公眾號皇上讚許並採納。祖大壽把守錦州,攻打幾年不能攻克。張存仁上書進言:“我觀察當今形勢,錦州是必爭之地。祖大壽曾飛揚跋扈,如今害怕被治罪,怎么願意輕易離開自己的巢穴?他所依仗的是蒙古人,現在蒙古人大多嚮慕歸化,他一定會起疑心而防範他們,嚴加防範就會有分離之意,有分離之意就會發生變亂。恭請把屯田耕作當做要務,率領精銳部隊逼近城池,明確地曉告蒙古人(向蒙古展示曉諭的文書),沒有不相繼歸順投降的。”錦州最終被攻克。順治二年七月,上書進言:“最近有人號召聚集zao6*反,如果在zao6*反情形明顯之後,再加倍煩勞大軍(清剿),不如趕緊派遣提學使,組織科舉考試選拔士人,下令免去積欠的賦稅,減少額定的賦稅,讓讀書人希求入仕做官,耕作的人免受胥吏催租逼役的追趕呼喊,這樣他們就不會相從成為逆賊了。”得到聖旨批覆,認為他的建議“確實是安定百姓的緊急要務”,命令各行省都依此施行。順治六年八月,被起用為兵部尚書,一併管轄海防事務。皇上命令各地封疆大吏考察所屬守令,以文才論高低。張存仁出巡審查轄下各府縣,對清廉賢能的官吏,只要文章有一兩句話通達曉暢,便註明為上等;對於不清廉賢能的官員,即使文章寫得好也排在次等。監司向他請教原因,張存仁說:“我本來是武官,皇上命令我考核官員,我只須考核他們的實績。文章可以作假,實績很難欺騙人啊。何況各府縣的官吏很多是跟從皇帝打仗(而升遷的),從沒教他們寫文章,突然以文章來衡量優劣,難道不使廉潔賢能的官吏寒心嗎?”順治九年,去世,諡號為忠勤。評論說:張存仁是武官,後來改任文職,成為手持節鉞的重臣,取得如此大的成就。是天資稟賦不足以限制人嗎?抑或是他生逢的時代不同吧。
《清史稿·張存仁傳》

關注字典網微信公眾號:icidian,查詢很方便。

《清史稿·張存仁傳》原文及翻譯0
《清史稿·張存仁傳》原文及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