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慎終》原文及翻譯

貞觀政要

原文:

貞觀十三年,魏徵恐太宗不能克終儉約,上疏諫曰:臣觀自古帝王受圖定鼎,皆欲傳之萬代,故其垂拱岩廊,布政天下。然受命之初,皆遵之以成治;稍安之後,多反之而敗俗。其故何哉?豈不以居萬乘之尊,出言而莫己逆,所為而人必從,公道溺於私情,禮節虧於嗜欲故也?語曰:“非知之難,行之為難;非行之難,終之斯難。”所言信矣。 
陛下年甫弱冠,肇開帝業。貞觀之初,躬行節儉,遂臻至治。論功則湯武不足方語德則堯舜未為遠而頃年以來稍乖曩志敦樸之理漸不克終《書》曰:“民惟邦本,本固邦寧。”頃年以來,意在奢縱,忽忘卑儉,輕用人力,乃云:“百姓無事則驕逸,勞役則易使。”自古以來,未有由百姓逸樂而致傾敗者也,何有逆畏其驕逸而故欲勞役者哉?或時欲有所營,慮人致諫,乃云:“若不為此,不便我身。”人臣之情,何可復爭?此直意在杜諫者之口,豈曰擇善而行者乎?陛下貞觀之初,動遵堯、舜,捐金抵璧,反樸還淳。頃年以來,好尚奇異,難得之貨,無遠不臻,上好奢靡而望下敦樸,未之有也。貞觀之初,求賢如渴,善人所舉,信而任之,取其所長,恆恐不及。 
近歲以來,由心好惡,或眾善舉而用之,或一人毀而棄之,或積年任而用之,或一朝疑而遠之。夫行有素履,事有成跡。陛下不審察其根源,而輕為之臧否,守道者日疏,乾求者日進。所以人思苟免,莫能盡力。 
臣聞“禍福無門,唯人所召”,“人無釁焉,妖不妄作”。伏惟陛下統天御宇十有三年,威加海外,年穀豐稔,禮教聿興。暨乎今歲,天災流行,炎氣致旱。夫天何言哉?垂象示誡,若見誡而懼,擇善而從。前王所以致禮者,勤而行之;今時所以敗德者,思而改之。則寶祚無疆,普天幸甚,何禍敗之有乎?然則社稷安危,國家治亂,在於一人而已。當今太平之基,既崇極天之峻,九仞之積,猶虧一簣之功。臣誠愚鄙,略舉所見,伏願陛下采臣狂瞽之言,冀千慮一得。 
(選自《貞觀政要·卷十》,有刪改) 

譯文/翻譯:

貞觀十三年,魏徵擔心唐太宗不能始終堅持勤儉樸素,上疏進諫說:下臣看自古以來的那些開國的帝王天子,奪得天下之後(受河圖,定九鼎意指得到天下)都想把他的帝國傳給後世子孫千萬代。所以他們能夠無為而治,布政天下。但是(這些帝王在)剛開始(成為帝王)承受天命的時候,都是遵守(上面)所說的以使國家長治久安,等到國家稍微穩定之後,大多數卻違背那些原則,敗壞原有的制度。這是什麼原因呢?難道不是因為身處天子的尊位,說出的話沒人違背自己,所做的事別人一定會聽從,公道被私情淹沒,禮節被欲望損毀的緣故嗎?論語上說:“知道理解並不難,難的是做出來,做出來也不是最難的,要始終堅持著做下去才是最難的。”這話說得真的很正確啊。
陛下您剛成年就建立帝業。貞觀初年,您躬行節儉,把國家治理到得極好。論功勞商湯、武王不能與您相比,談德行堯舜您也相去不遠。但近幾年來,您漸漸違背了先前的志向,敦厚樸素的道理您漸漸不能堅持到底了。《尚書》說:“百姓是國家之本,根本牢固則國家安寧。”近年來您卻奢侈放縱了,忘記了謙卑儉樸,隨意地動用民力,就說:“百姓無事就容易驕情,讓他們多服些勞役才肯聽使喚。”自古以來,沒有因為百姓安樂而導致國家敗亡的。哪有恐怕百姓驕惰而讓他們去服勞役的事呢?有時您想有所營造,擔心有人進諫,就說:“不這樣做,對我不方便啊!”在君臣之間,誰又能和陛下去爭論呢?你這樣做就是要堵塞進諫者之口,哪能說是擇善而從呢?陛下在貞觀之初,動不動就遵從堯舜之道,不重財物,回歸樸素。近幾年來喜歡奇異珍寶,難得的財物無論多遠沒有得不到的(再遠也能得到)。君主喜好奢侈糜費卻希望臣下儉約樸素,沒有這樣的情況。貞觀初年,陛下訪求人才,像渴極思飲一樣,凡是賢明人舉薦的人才,你就會相信他,任用他,取其所長,惟恐不能充分發揮他們的才能。可是最近用人卻只憑主觀好惡,有的許多賢明人舉薦才任用了,有的一個人說他們的壞話陛下就棄而不用了,有的已任用多年並得到信任,有的一旦受懷疑而被斥退。行動有蹤跡,做事有痕跡。陛下不能審查其根源,就輕易地肯定或否定,篤守道義的人被一天天疏遠,謀取功名的人一天天得到晉升。因此人人都想著苟且免損,沒有人肯盡忠效力。
我聽說“禍福沒有一定的,全是人自己招來的”,“人不犯錯誤,妖孽不會隨便興起”。陛下您統治天下十三年了,威震四海,五穀豐登,禮教興盛。到了今年,天災流行,炎熱招致旱災。上天是想說什麼呢?它是顯示徵兆發出警告,如果您看到警告心存畏懼,就會擇善而從。以前的國君用以達到禮教的事,您勤勉行使;現在用以敗壞德行的事,您思考改正。那么國家的好運沒有止境,天下百姓都會非常幸運,哪裡會有什麼禍患呢?既然這樣,那么社會的安危,國家的治亂都在您一人而已。現在的太平基業,已經是高聳如天般險峻,九仞高山般的偉業還缺少一簣之功。我很愚蠢淺陋,列舉我之所見,懇請陛下採納我無知的言論,希望愚者千慮能有一得。 
《論慎終》

關注字典網微信公眾號:icidian,查詢很方便。

《論慎終》原文及翻譯0
《論慎終》原文及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