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書·武元衡傳》原文及翻譯

新唐書

原文:

武元衡,字伯蒼。曾祖載德,則tian6*皇后之族弟。元衡舉進士,累為華原令。畿輔鎮軍督將,皆驕橫撓政,元衡稱疾去。德宗欽其才,召拜比部員外郎,歲內三遷至右司郎中,以詳整任職。擢為御史中丞。嘗對延英①,帝目送之,曰:“是真宰相器!”
順宗立,王叔文使人誘以為黨,拒不納。監察御史劉禹錫求為判官,元衡不與,叔文滋不悅。會冊皇太子,元衡贊相,太子識之。及即位,是為憲宗。元和二年,拜門下侍郎、同手書門下平章事,兼判戶部事。帝素知元衡堅正有守,故眷禮信任異它相。浙西李錡求入覲,既又稱疾,欲賒其期。帝問宰相鄭絪,錡請聽之,元衡曰:“不可,錡自請入朝,詔既許之,而復不至,是可否在錡。陛下新即位,天下屬耳目,若奸臣得遂其私,則威令去矣。”帝然之,遽追錡。而錡計窮,果反。是時,蜀新定,高崇文為節度,不知吏治,帝難其代。詔元衡為劍南西川節度使,繇蕭縣伯封臨淮郡公,帝御安福門慰遣之。崇文去成都,盡以金帛、帟幕、伎樂、工巧行,蜀幾為空。元衡至,綏靖約束,儉己寬民,比三年,上下完實,蠻夷懷歸。雅性莊重,雖淡於接物,而開府極一時選。
八年,召還秉政。李吉甫、李絳數爭事帝前,不葉②,元衡獨持正無所違附,帝稱其長者。吉甫卒,淮、蔡用兵,帝悉以機政委之。王承宗上疏請赦吳元濟,使人白中書,悖慢不恭,元衡叱去。承宗怨,數上章誣詆。未幾入朝,出靖安里第,夜漏未盡,賊射元衡中肩,復擊其左股,徒御格鬥不勝,皆駭走,遂害元衡。邏司傳噪盜殺宰相,連十餘里,達朝堂,百官恂懼,未知主名。少頃馬逸還第中外乃審知有司以聞帝震驚罷朝坐延英見宰相哀慟為再不食贈司徒謚曰忠愍。
(選自《新唐書•武元衡傳》)
[注]①延英:唐代長安宮殿名,在延英門內。②葉(xié):和洽,相合。

譯文/翻譯:

武元衡,字伯蒼。他的曾祖父武載德,是武則tian6*皇后的隔堂弟弟。武元衡中進士後,逐步升任為華原縣令。當時京城附近地區的鎮軍將軍,多恃功驕橫,侵害吏民,武元衡管理不了稱病離職。德宗欽佩他的才幹,徵召為比部(刑部四司之一)員外郎,一年內三次升遷到右司郎中,處世周詳完善,很稱職。被提拔為御史中丞。曾經被召對延英殿,皇帝在目送他離開時曾誇讚說“這人真是有宰相的才能啊!”
順宗登基後,王叔文派人誘使武元衡結為同黨,但武元衡拒不接受。監察御史劉禹錫請求武元衡給自己做判官,武元衡沒有答應,王叔文更加不高興。恰逢冊立皇太子,武元衡輔佐他,因此太子了解他。等到太子即位,即為憲宗。元和二年,拜為門下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兼判戶部事。憲宗皇帝一直知道武元衡堅持正義,胸懷操守,所以對他禮遇有加,特別信任,與其他宰相不同。浙西李錡請求朝見皇帝,隨後又推稱有病,想要拖延朝見的日期。皇帝問宰相鄭絪,鄭絪請求批准李錡的要求,武元衡說:“不行,李錡自己請求朝見,皇帝已經下詔書同意召見他了,可他卻又不來,這樣一來好像朝見不朝見都由李錡說了算。陛下剛即位,天下人都聳著耳朵,睜亮眼睛注意您,若有奸臣能為所欲為,那么皇上的威嚴與詔令就全都沒了。”憲宗認為他講的話是正確的,就下詔書敦促李錡入朝。李錡的詭計敗露後,果真公開反叛。這個時候,蜀地剛剛平定,高崇文為節度使,不懂吏治,皇帝難以找到替代他的人。就下詔命武元衡為劍南西川節度使,皇帝親自到安福門慰問他,為他送行。高崇文離開成都時,幾乎把金帛、帟幕、伎樂、工巧都帶走了,蜀地幾乎被洗劫一空。武元衡到了之後,安撫平定,嚴肅政紀,自身節儉,寬厚待民。三年後上下和諧,百姓富裕,蠻夷之人思歸朝廷。武元衡品性沉著穩重,雖然不喜歡交際,但府署選置的僚屬都是當時的才俊。
元和八年,武元衡被召回京城操持政務。李吉甫、李絳在皇帝面前為一些事情爭執不休,不和諧,只有武元衡正道直行,不違附任何一方。皇帝稱讚他是個有德行的人。李吉甫死後,淮蔡戰爭,皇帝把國家樞機政務都交給武元衡辦理。王承宗上疏朝廷,請求赦免吳元濟(不予討伐),派人告知中書令,態度傲慢不恭敬,武衡呵斥來人,趕走了他。王承宗怨恨他,多次上奏章誣陷詆毀武元衡。不久武元衡上朝,剛出靖安里的府第,夜還未盡,遇到歹徒射中他的肩膀,又砍他的左腿,駕馭馬車的隨從與歹徒格鬥,打不過,都驚慌的逃跑了,於是歹徒殺害了武元衡。官府巡邏的人(發現後)大聲喊“盜賊殺了宰相”,連續十餘里,一直傳到朝堂上。上朝的百官惶恐不安,也不知道哪個宰相遇害。不久,他的馬跑回府第後,朝廷內外才知道是武元衡。相關官員上報給皇帝,皇帝感到震驚,不上朝。在延英殿里召見宰相,十分悲痛,曾有兩頓飯沒有吃下去。後來追封武元衡為司徒,賜他諡號“忠愍”。 
《新唐書·武元衡傳》

關注字典網微信公眾號:icidian,查詢很方便。

《新唐書·武元衡傳》原文及翻譯0
《新唐書·武元衡傳》原文及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