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史·李允則傳》原文及翻譯

宋史

原文:

李允則,字垂範。少以材略聞,蔭補衙內指揮使,改左班殿直。知潭州,將行,真宗謂曰:“朕在南衙,畢士安嘗道卿家世,今以湖南屬卿。”初,馬氏暴斂,州人出絹,謂之地稅。潘美定湖南,計屋輸絹,謂之屋稅。營田戶有牛者,歲輸米四斛,牛死猶輸,謂之枯骨稅。允則請除三稅,民皆便之。湖南飢,欲發官廩先賑而後奏,轉運使執不可,允則曰:“須報逾月,則飢者無及矣。”明年荐饑,復欲先賑,轉運使又執不可,允則請以家資為質,乃得發廩賤糶。因募饑民堪役者隸軍藉,得萬人。轉運使請發所募兵御邵州蠻,允則曰:“今蠻不攪,無名益戍,是長邊患也。且兵皆新募,飢瘠未任出戍。”乃奏罷之。陳堯叟安撫湖南,民列允則治狀請留,堯叟以聞。召還,連對三日,帝曰:“畢士安不謬知人者。”
何承矩為河北緣邊安撫、提點榷場,及承矩疾,詔自擇代,乃請允則知雄州。河北既罷兵,允則治城壘不輟,契丹主曰:“南朝尚修城備,得無違誓約乎?”其相張儉曰:“李雄州其人長者,不足疑。”既而有詔詰之,允則奏曰:“初通好,不即完治,恐他日頹圮因此廢守,邊患不可測也。”帝以為然。歲修禊事,召界河戰棹為競渡,縱北人游觀,潛寓水戰。州北舊多設陷馬坑,城上起樓為斥堠。允則曰:“南北既講和矣,安用此為?”命徹樓夷坑為諸軍蔬圃浚井疏洫列畦隴築短垣縱橫其中植以荊棘而其地益阻隘所治境有隙地悉種榆,久之榆滿塞下。顧謂僚佐曰;“此步兵之地,豈獨資屋材耶?”
允則不事威儀,間或步出,遇民可語者,延坐與語,以是洞知人情。身無兼衣,食無重羞,不畜資財。晚年居京師,天聖六年卒。
(節選自《宋史·卷三百二十四列傳第四十五》,有刪改)

譯文/翻譯:

李允則,字垂範。小時候就因其才識和謀略而聞名,後來因為祖蔭補為衙內指揮使,改左班殿直。擔任潭州知州,準備赴任時,真宗對李允則說:“朕在開封時 (宋時稱開封府之官署為南衙),畢士安曾對我說起你的家世,所以現在把湖南交給你去掌管。”當初,馬氏橫徵暴斂,要潭州人納絹,叫作地稅。潘美統治湖南時,要百姓按房屋納絹,叫作屋稅。有牛的營田戶要交納牛錢,每年交納米四斛,牛死以後還要照交不誤,叫作枯骨稅。李允則.上書請求廢除這三種稅,這樣百姓負擔就減輕多了。湖南發生饑荒,李允則想先將官倉的糧食發放賑濟饑民然後再向朝廷奏報,轉運使堅決不同意。李允則說:“報批最少得一個多月,災民可等不及。”第二年仍是災年,李允則又想發放官糧先賑災後上奏,轉運使仍是堅持答應,李允則請求用自家的財產作為抵押,才得以開倉賤價賣糧賑濟災民。於是招募能夠服役的饑民去服兵役,總計得一萬人。轉運使要求將招募的這些兵員派去防禦邵州蠻族,李允則說:“現今蠻族並沒有興兵來擾亂,沒有名目增加戍守士兵,這樣做是滋長邊患。況且這些士兵都是新招募來的,由於飢餓,身體瘦弱不堪,所以不能擔任戍守的任務。”於是上奏請求停罷此事。陳堯叟任湖南安撫使,百姓將李允則治理的政績列舉上報,請求讓他留任,陳堯叟將此事.上奏朝廷。皇上將李允則召回京師,與他接連應對討論了三天,最後說:“畢士安沒有看錯人。 ”
何承矩任河北緣邊安撫使、提點榷場,在他病時,皇上令他自己擇人代理公務,他上書請讓李允則任雄州知州。河北已經停止戰爭,李允則仍然不停地修築城堡,契丹首領說:“宋朝(南朝)還在修城池,加強戰備,(他們) 莫非是想要違背和約嗎?”契丹宰相張儉說:“李雄州是個忠厚長者,不必懷疑他。”不久皇.上下詔詢問這件事,李允則上奏說:“剛停戰爭和好,若不及時修好城堡,恐怕以後就會毀壞因而荒廢,邊境戰事變化很大,是無法預測的。”皇上認同了他的看法。
每年上巳日舉辦祭祀活動,李允則召集界河的戰船進行競渡活動,任由北邊的人遊覽觀看,同時將有關水戰訓練暗寓其中。雄州北面過去挖了很多陷馬坑,城上修樓作為瞭望敵情的碉堡。李允則說:“既然與契丹講和了,還要這些乾什麼?”(於是) 命人撤掉了城樓,填平了陷馬坑,讓各部隊在上面種植蔬菜,挖井開溝,拓墾田土,修築短牆,縱橫其間種植荊棘,而這些地方就自然增加了障礙。(李允則命令) 在所管轄的境內凡有空隙的地方,都種上榆樹。一段時期後,榆樹就布滿了塞下。李允則對屬下官員說:“這是步兵作戰的好地方,這些樹難道只能用作建造房屋的材料嗎?”
李允則不講究做官的威儀,間或出外走一走,遇到可以交談的人就邀請人家坐下來聊天,用這種方式洞悉知曉民情。他身上沒有厚衣裳,吃飯沒有兩種以上的美味(衣著樸素,飲食簡便),從不蓄積財產。晚年定居在京師,天聖六年(1028)去世。
《宋史·李允則傳》

關注字典網微信公眾號:icidian,查詢很方便。

《宋史·李允則傳》原文及翻譯0
《宋史·李允則傳》原文及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