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史·耿炳文傳》原文及翻譯

明史

原文:

耿炳文,濠人,襲父職,領其軍,敗士誠將趙打虎,遂克長興。長興為江浙門戶,太祖既得其地,大喜,改為長安州,以炳文為總兵都元帥守之。溫祥卿者,多智數,避亂來歸,炳文引入幕府,畫守御計甚悉。士誠復遣司徒李伯升帥眾十萬,水陸進攻,太祖患之。伯升夜劫營,諸將皆潰。炳文嬰城固守,攻甚急,隨方御之,不解甲者月余,伯升棄營遁。已而士誠遣其弟士信復來爭,炳文又敗之。士信憤甚,益兵圍城,又大敗之。長興為士誠必爭地,炳文拒守凡十年,以寡御眾,士誠迄不得逞。大軍伐士誠,炳文將所部克湖州,進大都督府僉事。從征中原,下汴梁,扈駕北巡。已,又從常遇春克晉、冀。浚涇陽洪渠十萬餘丈,民賴其利。尋拜秦王左相都督僉事。洪武三年,封長興侯,食祿千五百石。始,炳文守長興,功最高,太祖榜列功臣,以為一等。及洪武末年,諸公、侯且盡,而炳文以元功宿將,為朝廷所倚重。建文元年,燕王兵起。帝命炳文為大將軍,兵號三十萬,至者惟十三萬。八月次真定。都督徐凱軍河間潘忠楊松駐鄚州先鋒九千人駐雄縣值中秋不設備為燕王所襲九千人皆死忠等來援過月漾橋伏發水中忠、松俱被執,不屈死。鄚州陷。炳文部將張保者降燕,備告南軍虛實。燕王縱保歸,使張雄、鄚敗狀,謂:“北軍且至。”炳文移軍併力當敵,軍甫移,燕兵驟至,循城蹴擊。炳文軍不得成列,敗入城。爭門,門塞,蹈藉死者不可數計。燕兵遂圍城,炳文堅守不出。燕王越三日,解圍還。黃子澄遂薦李景隆乘傳代炳文,竟至於敗。都御史陳瑛劾炳文衣服器皿有龍鳳飾,玉帶用紅鞓,炳文懼,zi6*殺。
(節選自《明史·耿炳文傳》,有刪改)

譯文/翻譯:

耿炳文,濠州人,承襲父職,率領著他父親的軍隊,打敗張士誠的大將趙打虎,攻克長興。長興是江、浙的門戶,太祖得到了長興這個地方,十分高興,將長興改名為長安州,任命耿炳文為總兵都元帥守衛這裡。溫祥卿,足智多謀,因躲避戰亂前來歸附,耿炳文把他請入了幕府,制訂實施防禦計畫十分周密。張士誠再次派司徒李伯升率兵十萬,分水陸向長安州殺來,太祖十分擔心。李伯升黑夜偷襲援軍營寨,幾位大將潰散。耿炳文繞城堅守,敵方攻擊十分猛烈,炳文採用不同的方式加以防禦,戰爭持續了一個多月,李伯升丟棄營壘逃跑。不久,張士誠派他的弟弟張士信又來爭奪永興,耿炳文打敗了張士信。張士信大怒,增兵圍城,耿炳文又大敗敵軍。長興是張士誠的必爭之地,耿炳文在此堅守了十年之久,他以寡敵眾,張士誠的目的最終也不能得逞。大軍征討張士誠,耿炳文率領的軍隊攻克湖州,炳文被晉升為大都督府僉事。耿炳文隨大軍征討中原,攻下汴梁,護駕皇上北巡。後來,又隨常遇春攻克晉、冀。疏通涇陽洪渠十萬餘丈,給老百姓帶來了很多好處。不久耿炳文被任命為秦王左相都督僉事。洪武三年(1370),封耿炳文為長興侯,食祿為一千五百石。最初,炳文守衛長興,功勞最大,太祖排列功臣,把炳文列為一等。到了洪武末年,諸公、侯都已經死了,耿炳文因是開國元勛,被朝廷器重。建文元年(1399),燕王叛亂,皇上任命耿炳文為大將軍,號稱三十萬大軍,實際上只有十三萬人。八月初,部隊到達真定。都督徐凱駐紮在河間,潘忠、楊松駐軍在莫阝州,先鋒九千人駐紮在雄縣。時值中秋,部隊沒有多少防備,遭到燕軍的突然襲擊,九千人全部被殺。潘忠等率軍來增援,過月漾橋時,被伏擊,落入水中,潘忠、楊松都被俘,兩位大將寧死不屈,最終被殺,鄚州失守。耿炳文的部將張保向燕軍投降,並向燕軍報告了南岸部隊的虛實情況。燕王放張保回去,要他張揚雄縣、莫阝州慘敗的情景,並說北軍將要到來。耿炳文轉移部隊,全力抗敵,軍隊剛剛轉移,燕兵突然來臨,沿城攻擊。耿炳文的部隊不能成列,潰敗入城。部隊都擁擠在城門裡,造成堵塞,自相踐踏,被踩死的不可數計。燕兵將城緊緊圍住,耿炳文堅守不出來。燕王過了三天,就自動撤兵了。太常卿黃子澄推薦李景隆乘坐驛車前來取代耿炳文,最終失敗。都御史陳瑛彈劾耿炳文,原因是因為炳文的衣服、器皿上有龍鳳的圖飾,用紅鞓做玉帶。耿炳文十分害怕,就zi6*殺了。
《明史·耿炳文傳》

關注字典網微信公眾號:icidian,查詢很方便。

《明史·耿炳文傳》原文及翻譯0
《明史·耿炳文傳》原文及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