歸有光《歸府君墓志銘》原文及翻譯

歸有光

原文:

府君姓歸氏,諱椿,字天秀。大父諱仁,父諱祚,母徐氏。嘉靖十五年初八日卒,年七十一。 
按,歸氏出春秋鬍子,後滅於楚,其子孫在吳,世為吳中著姓。至唐宣公,仍世貴顯,封爵官序,具載唐史。宋湖州判官罕仁,居太倉。其別子居常熟之白茆。居白茆已數世矣,由湖州而下,差以昭穆。府君,我曾大父城武公兄弟行也。 
府君初為農,已乃延禮師儒,教訓諸孫,彬彬向文學矣。府君少時,亦嘗學書,後棄之,夫婦晨夜力作。白茆在江海之壖,高仰瘠鹵,浦水時浚時淤,無善田。府君相水遠近,通溪置閘,用以灌溉。其始居民鮮少,茅舍歷落數家而已。府君長身古貌,為人倜儻好施捨,田又日墾,人稍稍就居之,遂為廬舍市肆,如邑居雲。晚年,諸子悉用其法,其治數千畝如數十畝,役屬百人如數人。吳中多利水田,府君家獨以旱田。諸富室爭逐肥美,府君選取其磽①者,曰:“顧我力可不可,田無不可耕者。”人以此服府君之精。 
蓋古之王者之于田功勤矣,下至保介、田畯、遂師、遂大夫、縣正、里宰、司稼,設官用人,如是悉也。漢二千石遣令長、三老、力田及里父老善田者,受田器,學耕種養苗狀。時趙過、蔡癸之徒,皆以好農為大官。今天下田,獨江南治耳。中原數千里,三代畎澮②之跡未有復也。議者又欲放前元海口萬戶之法③,治京師瀕海萑葦之田,以省漕、壯國本。茲事行之實便,而久不行,豈不以任事者難其人邪?或往往嘆事功之不立謂世無其人若府君豈非世之所須也? 
(選自《震川先生集》) 
【注】①磽(qiāo):土質堅硬瘠薄之地。②畎澮(quǎn kuài):田間水溝。③海口萬戶之法:元大臣虞集曾建議京東沿海土地應讓民開墾,“海口萬戶之法”即源於此說。 

譯文/翻譯:

府君姓歸,名字天秀。祖父名仁,父親名祚,母親姓徐。嘉靖十五年正月初八去世,享年七十一歲。 
經考證,歸姓出自春秋時鬍子國國姓,後鬍子國為楚國所滅,歸氏子孫遷徙到吳地,後來世代成為吳地名聲顯赫的大姓。直至唐宣公,累世居高位而顯揚於世,朝廷的封爵和官吏的等級次第,在唐朝史冊上都有詳細記載。宋朝時湖州判官歸罕仁,居住在太倉。他的庶子居住在常熟的白茆。居住白茆的一族已有數代,從湖州以來,家族宗廟有前後的輩分排列。歸府君,接照排行是我曾大父城武公的兄弟。 
府君起初務農,不久就招請禮遇儒生教導子孫,(使後代)彬彬有禮,讀書進學。府君年輕時也曾讀書,後來放棄了,夫妻早晚從事勞動。白茆處在東海之濱,多地勢高而貧瘠的鹽鹼地,浦水有時疏浚有時淤積泥沙,沒有良田。府君察看水流的遠近,疏通溪流,設定水閘,用來灌溉。一開始這裡的居民很少,只見疏疏落落的茅舍數家而已。府君像身材高大的古人,為人灑脫,樂善好施,又一天天地開田地,漸漸地到這裡居住的人就多了,建起了很多房屋、店鋪,如同小城鎮一般。到府君晚年的時候,他的幾個兒子都採用父親的做法,治理數千畝的田地如同治理數十畝,管理數百個僱傭如同管理幾個人。吳中人家多從水田中獲利,府君家獨憑藉旱田得利。很多富有的人家都爭相追逐肥美的田地,府君卻選取土質堅硬不肥沃的田地,他說:“只是看我有沒有力氣去(開墾),田沒有不可耕種的。”人們因此都佩服府君的精明。 
古代帝王在治理農田方面是很盡心盡力的,下設保介、田、遂師、遂大夫、縣正、里宰、司稼等官員,各司其職如此全面周到。漢朝郡守派遣令長、三老、力田及善於種田的鄉里父老,接收改良的農具,學習耕作和養苗的方法(以便推廣)。當時趙過、蔡癸這些人,都因為重視農田水利成為大官。現在,天下的農田只有江南治理得最好。中原數千里,夏商周三代治理溝渠的功業不見復興。有人提議在京東沿海設立萬戶,讓民開墾那些長蘆葦的荒地,以節省漕運的費用,加固國家的根本。這事施行起來確實很便利,可是長期卻得不到施行,難道不是因為擔任這事的官員難以勝任嗎?有人往往感嘆事業不能成功,說世間沒有這方面的能人,像歸府君這樣的人,難道不正是世間所需要的人才嗎? 
歸有光《歸府君墓志銘》

關注字典網微信公眾號:icidian,查詢很方便。

歸有光《歸府君墓志銘》原文及翻譯0
歸有光《歸府君墓志銘》原文及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