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亥北行日記(四則)》閱讀答案及翻譯
乙亥北行日記(四則)①
[清]戴名世
六月初十日,宿旦子岡。甫行數里,見四野禾油油然,老you6*男女,俱耘于田間。蓋江北之俗,婦女亦耕田力作;以視西北男子游惰不事生產者,其俗洵美矣。偶舍騎步行,過一農家,其丈夫方擔糞灌園,而婦人汲井且浣衣;門有豆棚瓜架,又有樹數株鬱郁然,兒女啼笑,雞犬鳴吠。余顧而慕之,以為此一家之中,有萬物得所之意,自恨不如遠甚也!
十三日,三更啟行。行四五里,見西北雲起;少頃,布滿空中,雷電大作,大雨如注,倉卒披雨具,然衣已沾濕。行至總鋪,雨愈甚;遍叩逆旅主人門,皆不應。圉人於昏黑中尋一草棚,相與暫避其下。雨止,則天已明矣。道路皆水瀰漫,不辨阡陌。私嘆水利不修,天下無由治也。苟得良有司,亦足治其一邑。惜無有以此為念者。仰觀雲氣甚佳:或如人,或如獅象,如山,如怪石,如樹,倏忽萬狀。余嘗謂看雲宜夕陽,宜雨後,不知日出時看雲亦佳也。是日僅行四十里,抵臨淮;使人入城訪朱鑒薛,值其他出。薄暮,獨步城外。是時隍中荷花盛開,涼風微動,香氣襲人,徘徊久之,乃抵旅舍主人宿。
二十三日,宿東阿之舊縣。是日大雨,逆旅聞隔牆群飲拇戰,未幾喧且斗。余出觀之,見兩人皆大醉,相毆於淖中,泥塗滿面不可識。兩家之妻,各出為其夫,互相詈,至晚乃散。乃知先王罪群飲,誠非無故。
七月初二日,至京師。蘆溝橋及彰義門,俱有守者,執途人橫索金錢,稍不稱意,雖襆被欲俱取其稅,蓋榷關使者②之所為也。塗人恐濡滯,甘出金錢以給之。惟徒行者得免。蓋輦轂之下而為御人之事,或以為此小事不足介意,而不知天下之故,皆起於不足介意者也。是日大雨,而余襆被書笈,為邏者所開,盡濕,塗泥被體。抵宗伯張公③邸第。蓋余之入京師,至是凡四,而愧悔益不可言矣!因於燈執筆,書其大略如此。
[注]①《乙亥北行日記》是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戴名世從江蘇江寧到北京途中的日記,自農曆六月初九起,七月二日止。②榷關使者:主管關稅的人。③張公:即張英,桐城人,時任禮部尚書。
4.對下列句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甫行數里 甫:剛剛
B.遍叩逆旅主人門 逆旅:旅店
C.值其他出 值:遇到
D.乃知先王罪群飲 罪:怪罪
5.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3分)
A.而婦人汲井且浣衣 若屬皆且為所虜
B.不知日出時看雲亦佳也 師道之不傳也久矣
C.至晚乃散 設九賓於廷,臣乃敢上璧
D.蓋榷關使者之所為也 夫晉,何厭之有
6.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初十日,所見的是一幅和諧安寧的農家風情圖,這與陶淵明的《桃花源記》描繪的圖景相似,作者特別讚美婦女也參與農業生產的“江北之俗”。
B.十三日,作者遇雨狼狽不堪,由雨後道路皆水聯想到水利的重要,進而發出“苟得良有司,亦足治其一邑”的喟嘆,表達出作者對民生疾苦的關心。
C.二十三日,記述了一件世態小事,繪形繪聲地描寫了酒徒猜拳、喧鬧、謾罵以及醉後於泥淖中廝搏的情景,雖只有幾十個字,但酒徒形象躍然紙上。
D.這四則日記所記述的是沿途風光和民情世風,只是一些日常見聞之事,並沒有驚世駭俗的內容,但即小見大,從中可見到的是當時社會的縮影。
7.把原文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
(1)余顧而慕之,以為此一家之中,有萬物得所之意,自恨不如遠甚也!(5分)
(2)私嘆水利不修,天下無由治也。苟得良有司,亦足治其一邑。(5分)
參考答案
4.(3分)D
5.(3分)C
6.(3分)C
7.(10分)(1)我看了十分羨慕他們,認為這一家之中,有萬物各得其所的真諦,很遺憾自己遠遠不如他們(安適)。(“顧”、“以為”、“恨”、“遠甚”及句意各1分,共5分)
(2)私下感嘆水利得不到修治,天下就沒有辦法治理了。如果得到好的官吏,也足以養活那一方百姓。(“私”、“無由”、“苟”、“活”及句意各1分,共5分)
部分翻譯
第二天我住在了旦子岡,剛行走了幾里地,看見田間禾苗油然茂盛,男女老少在田間耕作。大概是江北的習俗,女人也參加農業生產,比較西北那些不從事農業生產的懶惰男子,江北的習俗的確好得多。偶然間我放棄騎馬開始步行,路過一農家,這家男主人正在給園子澆大糞,女子從井裡打水洗衣。園中有豆篷瓜架,還有幾棵鬱鬱蔥蔥的樹木,孩子嬉戲歡笑,雞狗相聞。我看著看著越來越羨慕他們,覺得這一家子中,萬物都怡然自得,我自遺憾比他們差得遠呢!
關注字典網微信公眾號:icidian,查詢很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