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牧《與人論諫書》原文及翻譯
杜牧
原文:
某疏愚於惰,不識機括,獨好讀書,讀之多矣。每見君臣治亂之間,諫諍之道,遐想其人,舐筆和墨,冀人君一悟而至於治平,不悟則烹身滅族,唯此二者,不思中道。自秦、漢以來,凡千百輩,不可悉數。然怒諫而激亂生禍者,累累皆是:納諫而悔過行道者,不能百一。何者?皆以辭語迂險,指射醜惡,致使然也。夫迂險之言,近於誕妄;指射醜惡,足以激怒。夫以誕妄之說,激怒之辭,以卑凌尊,以下幹上。是以諫sha6*人者,sha6*人愈多;諫畋獵者,畋獵愈甚;諫治宮室者,宮室愈崇;諫任小人者,小人愈寵。觀其旨意,且欲與諫者一斗是非,一決怒氣耳,不論其他。
今有兩人,甲謂乙曰:“汝好食某物,果食之,必死。”乙必曰:“我食之久矣,汝謂我死,必倍食之。”甲若謂乙曰汝好食某物第一少食苟多食必生病乙必因而謝之減食。何者?迂險之言,則欲反之;循常之說,則必信之。此乃常人之情。是以因諫而生亂者,累累皆是也。
漢成帝欲御樓船過渭水,御史大夫薛廣德諫曰:“宜從橋,陛下不聽,臣自刎以血污車輪,陛下不廟矣。”上不說。張猛曰:“臣聞主聖臣直,乘船危,就橋安,聖主不乘危,御史大夫言可聽。”上曰:“曉人不當如是邪?”乃從橋。近者寶曆中,敬宗皇帝欲幸驪山,時諫者至多,上意不決。拾遺張權輿伏紫宸殿下,叩頭諫曰:“昔周幽王幸驪山,為犬戎所殺;秦始皇葬驪山,國亡;玄宗皇帝宮驪山,而祿山亂;先皇帝幸驪山,而享年不長。”帝曰:“驪山若此之凶邪?我宜一往,以驗彼言。”後數日,自驪山回,語親幸曰:“叩頭者之言,安足信哉!”
今人平居無事,朋友骨肉切磋規誨之間,尚宜旁引曲釋,使人樂去其不善而樂行其善。況於君臣尊卑之間,欲因激切之言而望道行事治者乎?故《禮》稱五諫,而直諫為下。
(有刪減)
譯文/翻譯:
我因懶散,才識粗淺、為人愚笨,不懂治世的機巧之心,只是喜歡讀書,讀了很多書。每每讀到君王與大臣、太平與動盪間,進諫的方式,(就)遙想那些進諫的人,對著墨舔著筆(書寫諫言),希望君主能一下子醒悟從而達到天下太平,(如果君主)不醒悟就(情願)自己被殺,家族被滅,只有這兩種(方式),不思考折中的辦法。自秦、漢以來,大概有成百上千的人,不能全部計算。然而激切進諫從而激發政亂、發生災禍的情況,比比皆是,接受進諫從而悔改、奉行正道的,不能達到百分之一。為什麼呢?都因為進諫的話迂腐、聳人聽聞,抨擊缺點、弊端,(從而)造成這個樣子。迂腐、聳人聽聞的話,接近荒誕狂妄;抨擊缺點、弊端的話,能夠激起人的憤怒。那些荒誕狂妄、激怒別人的話,(讓)地位卑微的人凌辱地位尊貴的人,下級冒犯上級。因此,進諫不要sha6*人,sha6*人更多;進諫不要打獵,打獵的情況更盛;進諫不要大修宮室,宮室修得更加高大;進諫不要任用小人,小人更加得寵。看在位者的意圖,(似乎)想要和進諫者一爭誰對誰錯,一爭脾氣誰大誰小,其他方面就不管了。
現今有兩個人,甲對乙說:“你愛吃某種食物,注意不要吃了,真的吃的話,一定會死。”乙一定說:“我吃它很久了,你說我死,(我)一定要加倍吃它了。”甲如果對乙說:“你喜歡吃某種食物,最好少吃,如果多吃的話肯定會生病。”乙必定因而感謝他,減少進食。為什麼呢?迂腐、聳人聽聞的話,就(讓人)想牴觸它;遵循常理的話,就必定相信它。這是大家的心理。因此因進諫卻發生政亂的情況,比比皆是啊。
漢成帝想乘大船通過渭水,御史大夫薛廣德進諫說:“應該從橋上過,陛下不答應的話,我zi6*殺用鮮血來濺你的車輪,陛下就不得入廟祭拜祖先。”皇上不高興。張猛說:“我聽說皇上聖明大臣就忠直,乘船危險,走橋安全,聖明君主也不該冒危險,御史大夫的話可以聽取。”皇上說:“開導人不應當像這樣嗎?”於是從橋上走。較近的寶曆中,敬宗皇帝想要到驪山去遊玩,當時進諫的人很多,皇上主意沒定,拾遣張權輿跪拜在紫宸殿下,磕頭進諫說:“以前周幽王到驪山遊玩,被犬戎或殺害;秦始皇埋葬在驪山,國家滅亡;玄宗皇帝在驪山修建宮室,從而安祿山叛亂;前皇帝遊玩驪山,壽命不長。”皇帝說:“驪山有像這樣危險嗎?我應該前往一次,來驗證他的話。”數天后,皇帝從驪山回來,告訴自己的身邊親近寵幸的人:“叩頭人(張權輿)的話,哪裡值得相信!”
如今人們平常相處沒有紛爭,朋友親人討論規勸教誨時,還應該從側面引導委婉解釋,讓人樂於拋棄他不好的方面,並且樂於發揚他好的方面。更何況在君與臣、尊與卑之間,想要通過激切、率直的諫言,(從而)希望大道施行、國家太平嗎?所以,《禮》中談到五種進諫的方式,直諫是下等。
杜牧《與人論諫書》
關注字典網微信公眾號:icidian,查詢很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