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史·徐元傑傳》原文及翻譯

宋史

原文:

徐元傑,字仁伯,信州上饒人。幼穎悟,誦書日數千言,每冥思精索。聞陳文蔚講書鉛山,實朱熹門人,往師之。後師事真德秀。紹定五年,進士及第。淳祐元年,差知南劍州。會峽陽寇作,擒渠魅八人斬之,余釋不問。父老或相語曰:“侯不來,我輩魚肉矣。”郡有延平書院,率郡博士會諸生親為講說。民訟,率呼至以理化誨,多感悅而去。輸苗聽其自概,闔郡德之。丁母憂去官,眾遮道跪留。既免喪,授侍左郎官。言敵國外患,乞以宗社為心。言錢塘駐蹕(行宮),驕奢莫尚,宜抑文尚質。兼崇政殿說書,每入講,必先期齋戒。丞相史嵩之丁父憂,有詔起復,中外莫敢言,元傑時適輪對,言:“臣前日晉侍經筵,親承聖問以大臣史嵩之起復,臣奏陛下出命太輕,人言不可沮抑。陛下自盡陛下之禮,大臣自盡大臣之禮,玉音賜俞(詔旨賜命),臣又何所容喙。且大臣讀聖賢之書,畏天命,畏人言。家庭之變,哀戚終事,禮制有常。自聞大臣有起復之命,雖未知其避就若何,凡有父母之心者莫不失聲涕零,是果何為而然?人心天理,誰實無之,臣懇懇納忠,何敢詆訐,特為陛下愛惜民彝,為大臣愛惜名節而已。”疏出朝野傳誦帝亦察其忠亮每從容訪天下事經筵益申前議未幾,夜降御筆黜四不才台諫,起復之命遂寢。杜范入相,復延議軍國事。為書無慮數十,所言皆朝廷大政,邊鄙遠慮。每裁書至宗社隱憂處,輒閣筆揮涕,書就隨削稿,雖子弟無有知者。六月朔,輪當侍立,以暴疾謫告。夜四鼓,遂卒。訃聞,帝震悼曰:“元傑前日方侍立,不聞有疾,何死之遽邪?”亟遣中使問狀,賻贈(贈財物給辦喪事的人家)銀絹二百計。 
(節選自《宋史•列傳第一百八十三》,有刪改) 

譯文/翻譯:

徐元傑,字仁伯,信州上饒人。自幼聰穎,讀書每天幾千字,常常苦思冥想專心探究。聽說陳文蔚在鉛山講書,實際上是朱熹門人,前往拜師。後師從真德秀。紹定五年,進士及第。淳祐元年,差遣擔任南劍州知州。適逢峽陽強盜起事,擒獲首領八人斬首,其餘的釋放不追究。父老對他說:“你不來,我們這些人就成了被宰割的魚和肉了。”郡有延平書院,元傑率領郡博士集合眾學生親自為他們講說。民眾訴訟,全都叫他們過來用道理感化教誨,百姓大多感動高興而去。納青苗稅聽任百姓自報,州人感念他的恩德。遭母喪離職,眾人攔在路上跪下挽留他。服喪完畢,被授侍左郎官。論說敵國外患,請求將宗廟社稷放在心上。說錢塘為行宮,驕奢的程度沒有超過它的,應該抑制浮華崇尚實際。兼崇政殿說書(官名,專司在帝王之側講說經書),每次進宮講授,一定在事先進行齋戒。丞相史嵩之父親去世,皇帝詔令他在守喪期間還繼續任職,朝廷內外沒有人敢說話,元傑當時正好輪對,說:“我前天晉見侍奉給您講經,承蒙皇上拿大臣史嵩之守喪期間任職的事來詢問,我上奏陛下發布命令太草率,人們的意見不能壓制。陛下自然盡到陛下的禮儀,大臣自然也要盡到大臣的禮節,詔旨賜命,我又怎敢插嘴。而且大臣讀聖賢的書,敬畏天命,敬畏人言。家庭的變故,悲痛地守孝,禮制有常規。自從聽到大臣在守孝期間任職的命令,雖然不知道他是避讓還是接受,凡是心念父母的人沒有不失聲痛哭的,這到底為何會成這樣?人心天理,實際上誰沒有,我誠懇地奉獻忠心,怎么敢詆毀揭發,只是替陛下愛惜民眾,替大臣愛惜名節罷了。”疏章一傳出,朝野內外傳誦,皇帝也察覺到他的忠誠耿直,常從容地詢問天下大事,在講席進一步申述以前的評論。沒多久,連夜下發詔書罷黜了四個無能的御史諫官,喪期任職的命令於是停止。杜范入朝為相,又請他商議軍國和國政。撰寫書文大約幾十,所論說的都是朝廷大政,邊疆的長遠打算。每草擬檄文時,寫到國家深可憂慮的地方,總是停筆流淚。寫成就隨即毀掉書稿,即使是子弟也沒有人知道。六月初一,輪到陪從皇帝,因為突然生病請假。特授工部侍郎,隨即請求辭去官職,下詔轉一官退休。夜裡四更時。於是去世。聽到訃告,皇帝震驚悲痛說:“徐元傑前天還在身邊陪同,沒聽說有病,為什么死得這么快呢?”立即派遣宦官詢問情況,賜贈助喪銀絹二百。 
《宋史·徐元傑傳》

關注字典網微信公眾號:icidian,查詢很方便。

《宋史·徐元傑傳》原文及翻譯0
《宋史·徐元傑傳》原文及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