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史·吳禎傳》原文及翻譯

明史

原文:

吳禎,江國襄烈公良弟也。初名國寶,賜名禎。與良俱從太祖克滁、和,渡江克採石,從定集慶。下鎮江、廣德、常州、宣城、江陰,皆有功。又從常遇春自銅陵取池州,以舟師毀其北門,入城。敵艦百餘至,復大敗之,遂克池州。積功,由帳前都先鋒累遷為天興翼副元帥。以千人助良守江陰,數敗吳兵,破士誠水寨,擒其驍將硃定。授英武衛親軍指揮使。又大破吳兵於浮子門。從大將軍徐達帥馬步舟師取湖州,勒奇兵出舊館,大捷。湖州平,遂戍之。從圍平江,破葑、胥二門,進僉大都督府事,撫平江。尋副征南將軍湯和討方國珍,乘潮入曹娥江,毀壩通道,出不意直抵軍廄。國珍亡入海。追及之盤嶼,合戰,自申至戌,敗之,盡獲其戰艦士卒輜重,國珍降。復自海道進取福州,圍其西、南、水部三門,一鼓克之。
洪武元年,進兵破延平,擒陳友定。閩海悉平。還次昌國。會海寇劫蘭秀山,剿平之。兼率府副使。尋為吳王左相兼僉大都督府事。二年,大將軍平陝西還,禎與副將軍馮勝駐慶陽。三年討平沂州答山賊。命為靖海將軍,練軍海上。其冬,封靖海侯,食祿千五百石,予世券。與秦、晉二王傅金朝興、汪興祖並專傅王,解都督府事。仇成戍遼陽,命禎總舟師數萬,由登州餉之。海道險遠,經理有方,兵食無乏。完城練卒,盡收遼海未附之地,降平章高家奴等。坐事謫定遼衛指揮使,尋召還。七年,海上有警,復充總兵官,同都督僉事於顯總江陰四衛舟師出捕倭。至琉球大洋,獲其兵船,獻俘京師。自是常往來海道,總理軍務數年,海上無寇。
十一年,奉詔出定遼,得疾,輿還京師。明年卒。追封海國公,謚襄毅,與良俱肖像功臣廟。子忠嗣侯。二十三年追論禎胡惟庸黨,爵除。
(節選自《明史》列傳第十九)

譯文/翻譯:

吳禎,是江國襄烈公吳良的弟弟。起初名國寶,後來太祖賜名禎。吳禎曾與他的哥哥吳良跟隨太祖(朱元璋)攻克滁州、和州,渡過長江攻克採石,跟從(太祖)平定集慶。在攻下鎮江、廣德、常州、宣城、江陰的戰役中都立下戰功。又跟從常遇春從銅陵進軍攻下池州,率領水軍毀壞它的(池州)北門,進入城中。敵人的一百多艘艦船來了,又徹底打敗了他們,於是攻克池州。累積功勞,從帳前都先鋒多次升遷做了天興翼副元帥。率領一千人幫助吳良駐守江陰,多次擊敗吳國的軍隊,攻破張士誠的水寨,活捉他的猛將硃定,被授予英武衛親軍指揮使的官職。又在浮子門徹底打敗吳國的軍隊。後來跟從大將軍徐達率領騎兵、步兵、水軍進攻湖州,率領奇兵從舊館出擊,取得大勝。湖州平定,於是戍守湖州。又跟從圍困平江,攻破葑、胥兩座城門,進職位為僉大都督府事,巡撫平江。不久做征南將軍湯和的助手(副帥)征討方國珍,趁著漲潮進入曹娥江,毀壞水壩打通道路,出其不意直抵敵軍馬棚。方國珍逃亡到海上。吳禎追趕到盤嶼,與方國珍展開會戰,從申時戰至戌時,打敗了他,獲得(繳獲)了他的全部戰船、士卒、軍用物資,方國珍於是投降。又從海道進軍攻打福州,圍困福州城的西、南、水部三座城門,一鼓作氣攻占福州。 
洪武元年,吳禎進兵攻破延平,擒獲陳友定,自此福建沿海一帶全部平定。回來駐紮在昌國。適逢海上的賊寇到蘭秀山搶劫,吳禎剿滅平定了他們。兼任率府副使。不久,擔任吳王左相兼僉大都督府事。洪武二年,大將軍平定陝西回來,吳禎和副將軍馮勝駐守慶陽。洪武三年吳禎討平沂州答山賊寇,被任命為靖海將軍,到海上訓練軍隊。當年冬天被封為靖海侯,食祿一千五百石,皇上賜予世券(丹書鐵券)。吳禎和秦、晉二王輔佐金朝興、汪興祖並專門輔佐二王。解除都督府事。仇成戍守遼陽,命令吳禎負責統率數萬水軍,由山東登州為自己提供糧餉。海上道路危險遙遠,吳禎的管理工作十分出色,所以軍隊的糧餉從不缺乏。完善城池、訓練士卒,收復了全部沒有歸附的遼東土地,招降了平章的高家奴等人。後來由於(因為)事情被牽連,貶為定遼衛指揮使,不久又被召還。洪武七年(1376年),海上有倭寇警報,於是吳禎再次擔任總兵官,和都督僉事於顯率領江陰四衛的水軍出海追捕倭寇;一直追至琉球大洋,繳獲倭寇兵船,到京師獻俘。從此常常往來於海上,管理軍務數年,海上完全沒有倭寇。
洪武十一年,吳禎奉詔出征平定遼東,路上生病,只好用車運回南京。第二年去世,追封為海國公,諡號襄毅。與吳良的肖像一同列於功臣廟。他的兒子吳忠繼承靖海侯。洪武二十三年,吳禎被指認為胡惟庸同黨,爵位被削除。
《明史·吳禎傳》

關注字典網微信公眾號:icidian,查詢很方便。

《明史·吳禎傳》原文及翻譯0
《明史·吳禎傳》原文及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