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伯行,字孝先”閱讀答案解析及翻譯

張伯行,字孝先,河南儀封人。康熙二十四年進士,考授內閣中書,改中書科中書。
四十八年,調江蘇巡撫,賑淮、揚、徐三府飢。會布政使宜思恭以司庫虧空為總督噶禮劾罷,上遣尚書張鵬翮按治。陳鵬年以蘇州知府署布政使,議司庫虧三十四萬,分扣官俸役食抵補,伯行咨噶禮會題,不應。伯行疏上聞,上命鵬翮並按。別疏陳噶禮異議狀,上諭廷臣曰:“覽伯行此疏知與噶禮不和為人臣者當以國事為重朕綜理機務垂五十年未嘗令一人得逞其私此疏宜置不問。”伯行尋乞病,上不許。鵬翮請責前任巡撫於準及思恭償十六萬,餘以官俸役食抵補。上曰:“江南虧空錢糧,非官吏侵蝕。朕南巡時,督撫肆意挪用而不敢言。若責新任官補償,朕心實有不忍。”命察明南巡時用款具奏。伯行又疏奏各府州縣無著錢糧十萬八千,上命並予豁免。
噶禮貪橫,伯行與之迕。五十年,江南鄉試副考官趙晉交通關節,榜發,士論譁然,輿財神入學宮。伯行疏上其事,正考官左必蕃亦以實聞,命尚書張鵬翮、侍郎赫壽按治,伯行與噶禮會鞫,得舉人吳泌、程光奎通賄狀,詞連噶禮。伯行請解噶禮任付嚴審,噶禮不自安,亦摭伯行七罪訐奏。上命俱解任,鵬翮等尋奏晉與泌、光奎通賄俱實,擬罪如律;噶禮交通事誣,伯行應奪官。上曰:“伯行居官清正,天下所知。噶禮才雖有餘而喜生事,無清正名。此議是非顛倒,命九卿、詹事、科道再議。”明日,召九卿等諭曰:“伯行居官清廉,噶禮操守朕不能信。若無伯行,則江南必受其朘削幾半矣。此互參一案,初遣官往審,為噶禮所制,致不能得其情;再遣官往審,與前無異。爾等能體朕保全清官之意,使正人無所疑懼,則海宇昇平矣。”遂奪噶禮官,命伯行復任。
伯行方成進士,歸構精舍於南郊,陳書數千卷縱觀之,及國小、近思錄,程、朱語類,曰:“入聖門庭在是矣。”盡發濂、洛、關、閩諸大儒之書,口誦手抄者七年。始赴官,嘗曰:“千聖之學,括於一敬,故學莫先於主敬。”因自號曰敬庵。
(《清史稿》卷二六五)
10.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3分)
A.覽伯行/此疏知與噶禮不和/為人臣者/當以國事為重/朕綜理機務垂五十年/未嘗令一人得逞其私/此疏宜置不問
B.覽伯行此疏/知與噶禮不和/為人臣者當以國事為重/朕綜理機務/垂五十年未嘗/令一人得逞其私/此疏宜置不問
C.覽伯行此疏/知與噶禮不和/為人臣者/當以國事為重/朕綜理機務垂五十年/未嘗令一人得逞其私/此疏宜置不問
D.覽伯行此疏/知與噶禮不和/為人臣者/當以國事為重/朕綜理機務垂五十年/未嘗令一人得逞/其私此疏宜置不問
11.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巡撫是中國明清時地方軍政大員之一。清代巡撫主管一省軍政、民政。以“巡行天下,撫軍按民”而名。布政使為巡撫的僚屬。
B.“署”在文章中意思為代理或暫任、試任某一官職。“調”的意思為調動、調任。“改”的意思為“改任”。
C.鄉試,中國古代科舉考試之一。明代正式科舉考試分為鄉試、會試、殿試san6*級。鄉試每三年一次在各省省城舉行的考試。考中者稱“貢士”。
D.尚書,是中國封建時代的政府高官名稱。在清朝,六部和理藩院等部門的主官稱為尚書。
12.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張伯行,康熙二十四年進士,他學宗“程朱”,積極傳播程朱理學;他居官清正廉明,深得康熙皇帝稱讚
B.張伯行任江蘇巡撫時,因布政司庫存虧空,代理布政使職務的陳鵬年建議分別扣除官員的俸銀及使用差役的費用來抵補,張伯行親自上疏奏明此事。
C.江南鄉試的副考官趙晉暗中交接考生,接受賄賂。張伯行和正考官左必蕃上疏奏明這件事,並請求解除噶禮的職務。
D.因江南鄉試一事,噶禮和張伯行均被解職。而康熙帝認為伯行居官清正廉潔,噶禮的操行我不能相信,於是奪去噶禮的官位,命張伯行復職。
13.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
(1)會布政使宜思恭以司庫虧空為總督噶禮劾罷,上遣尚書張鵬翮按治。
(2)始赴官,嘗曰:“千聖之學,括於一敬,故學莫先於主敬。”
參考答案
10、C(加標點後:覽伯行此疏,知與噶禮不和。為人臣者,當以國事為重。朕綜理機務垂五十年,未嘗令一人得逞其私。此疏宜置不問。)
11、C(“鄉試,考中者稱‘貢士’”錯,考中者稱“舉人”,會試考中者稱“貢士”。)
12、C(“張伯行和正考官左必蕃上疏奏明這件事”錯,是張伯行上疏奏明這件事,正考官左必蕃也把實際情況上報。“請求解除噶禮的職務”的是張伯行。)
13、(1)適逢布政使宜思恭因布政司庫存虧空被總督噶禮彈劾罷免,皇上派尚書張鵬翮查處。(“為總督噶禮劾罷”被動句,“為”表被動。)
(2)(張伯行)最初任官時曾說:“聖人們的學問,概括為一個‘敬’字,所以學習沒有比掌握敬更重要的。”(這句話的最前面的主語“張伯行”省略了,譯時需補出來。“故學莫先於主敬”是一個狀語後置句,“於主敬”介詞結構作狀語,譯時應移到“先”的前面,“故學莫於主敬先”。“先”重視的意思。)
參考譯文
張伯行,字孝先,河南儀封人,康熙二十四年進士。後經考選,授內閣中書,又改任中書科中書。
四十八年,張伯行調任江蘇巡撫,救濟淮安、揚州、徐州三府的災荒。適逢布政使宜思恭因布政司庫存虧空被總督噶禮彈劾罷免,皇上派尚書張鵬翮查處。陳鵬年以蘇州知府的身份代理布政使職務,建議布政司庫所虧空的三十四萬,以分別扣除官員的俸銀及使用差役的費用來抵補。張伯行行文噶禮要求聯名上疏,沒有被答應。張伯行便自己上疏,皇上得知後命張鵬翮一併調查。張伯行另外又上疏說明了噶禮的不同意見。皇上對廷臣說:“看了張伯行的這個上疏,知道他與噶禮不和。作為臣子,應該以國事為重。我辦理機務將近五十年,未曾讓一個人施展他的私慾。這個上疏應當放置不予理睬。”不久,張伯行以身體多病為由提出辭官,皇上沒有允許。張鵬翮請求責成張伯行的前任巡撫於準及直思恭賠償十六萬,其餘用官員俸銀及使用差役的費用來抵補。皇上說:“江南虧空錢糧,並不是因為官吏侵吞。我南巡時,總督、巡撫隨意挪用公款而下級官吏不敢議論。如果責成新任官吏來補償,我實在於心不忍,”於是讓查明南巡時用款情況上報。張伯行又上疏,奏明各府州縣現無著落的錢糧十萬八千,皇上命令一律免於賠償。
噶禮貪婪橫行,張伯行與他相反。康熙五十年,江南鄉試的副考官趙晉暗中交接考生,接受賄賂。發榜以後,讀書人議論喧譁,抬著財神進入學宮。張伯行上疏奏明這件事,正考官左必蕃也把實際情況上報。皇上命尚書張鵬翮、侍郎赫壽查處,張伯行與噶禮會審。後得到舉人吳泌、程光奎暗中賄賂的情況,供詞中牽連噶禮,張伯行請求解除噶禮的職務,交有關部門嚴肅審理。噶禮心中不安,也找出張伯行的所謂七條罪狀上奏。皇上命二人都解職。張鵬翮等不久奏報:趙晉與吳泌、程光奎行賄受賄事均屬實,應按刑律治罪;噶禮暗中受賄事屬誣告,張伯行應撤職。皇上說:“伯行任官清正,這是天下所了解的。噶禮才幹雖有餘,但喜好無事生非,並沒有清正的名聲,這個意見是非顛倒。”於是,命九卿、詹事、科道官再議。第二天,召九卿等說:“伯行居官清正廉潔,噶禮的操行我不能相信,如果沒有張伯行,那么江南必然受到他的盤剝,大概要達到一半地區。這次二人互相參奏的案子,起初派官去審理,被噶禮阻撓,以致不能得到其中的真實情況;再派官去審理,與前面的意見沒有區別。你們應能體會我保全清官的心意,要使正直的人沒有什麼疑慮和恐懼,那么天下將會出現安定的局面。”於是奪去噶禮的官位,命張伯行復職。
張伯行剛成進士時,回家鄉南郊建造了一座精製的房屋,擺上了數千卷書以供縱情觀覽,看到《國小》、《近思錄》,以及程、朱的《語類》,說:“進入聖人的門庭在這裡呀!”他曾全力找到宋代理學四大學派周敦頤、程顥、程頤、張載、朱熹各位大儒的書,一邊誦讀一邊抄錄,前後共七年。最初任官時曾說:“聖人們的學問,概括為一個‘敬’字,所以學習沒有比掌握敬更重要的。”因此他自號為“敬庵”。

關注字典網微信公眾號:icidian,查詢很方便。

“張伯行,字孝先”閱讀答案解析及翻譯0
“張伯行,字孝先”閱讀答案解析及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