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千古名詩中觸摸清明

春分一過,清明將來。當我再一次細覽古籍,不禁驚愕地發現,清明的意境原來是如此的博大、深遠。

清明是哀傷的。這是眾多詩家對清明定下的主調,不然為什麼選在這一天祭祀和掃墓呢?白居易有《寒食野望吟》詩:“烏啼鵲噪昏喬木,清明寒食誰家哭?風吹曠野紙錢飛,古墓壘壘春草綠……”正是清明節掃墓祭祀,緬懷先人,追悼亡靈的悽慘情景。另一位唐代詩人宋之問的《途中寒食》也是催人淚下:“馬上逢寒食,途中屬暮

春。可憐江浦望,不見洛橋人。再看蘇軾的名篇《江城子》:“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淒涼。”這首詞語言純用白描,自然真切,毫無斧鑿之痕,用詞凝練深沉,音響悽厲。全詞句句有聲,與悼亡之情十分契合,叫人肝腸寸斷。

清明也是美好的。陽春三月,楊柳依依,百花競艷,正是賞花踏青的好時節。宋朝詩人文彥博的《清明後同秦帥明會飲李氏園池》一詩就寫出了人們在佳節賞花的愉悅:“洛浦林塘春

暮時,暫同游賞莫相違。風光不要人傳語,一任花前盡醉歸。”北宋詩人陳與義所寫的《清明》詩,也洋溢著快樂的青春氣息:“街頭女兒雙髻鴉,隨風趁蝶學妖邪。東風也作清明節,天遍來禽一樹花。”清明既是良辰美景,遊春也是賞心樂事。

清明更是深邃的。且看黃庭堅的《清明》:“佳節清明桃李笑,野田荒蕪自生愁。雷驚天地龍蛇蟄,雨足郊原草木柔。人乞祭余驕妾婦,士甘焚死不公候。賢愚千載知誰是,滿眼蓬蒿共一丘。”詩人由清明的美景想到死者,想到了生和人生的意義,可謂發人深省。

古詩里的清明,就是這樣意象萬千,意味悠長。但無論是煙雨濛濛,青草離離,還是哀思悠悠,悲情渺渺,它帶給我們的,總是一個民族的精神慰藉和文化上的代代傳承。

□郝金紅

關注字典網微信公眾號:icidian,查詢很方便。

在千古名詩中觸摸清明0
在千古名詩中觸摸清明